婆饼焦,车载板。
饼焦有味婆可食,有板盈车死不晚。
君不见比来翁姥尽饥死,狐狸嘬骨乌啄眼。

【注释】

婆饼:饼的一种。车载板:车中放有木条。

比来翁姥:近来的老头老太太。

【赏析】

此诗作于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当时南宋朝廷在四川一带用兵,百姓遭受了深重的灾难,诗人对此十分愤慨。这首诗是写四川一带百姓因战争造成的饥饿而死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关心。

首句“婆饼焦,车载板”,以婆饼为喻,指出战争造成百姓饥饿的严重情况;“车载板”则说明战争使百姓无家可归。“饼焦有味婆可食”,“饼焦”指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有味”是说这种痛苦是人们所难以承受的,“婆可食”则说明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以致连老人小孩也难以生存下去。接着两句进一步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有板盈车死不晚”,“板”指战争期间人们无法生活而被迫流落街头,“死不晚”则说明这种悲惨状况已持续多年。这四句诗通过比喻、夸张等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及其所造成的悲惨后果,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强烈谴责。

后四句是作者直接抒情之作:“君不见比来翁姥尽饥死,狐狸嘬骨乌啄眼。”这是对现实的真实写照,也是对战争的控诉。“翁姥尽饥死”,指的是那些年老体弱而又没有儿女赡养的人饿死在街头,“狐狸嘬骨乌啄眼”,则是说那些饿得皮包骨头的人们被野兽所伤或吃了眼睛,形象地表现了战争造成的悲惨结果。这四句话是对前四句的深化和扩展,进一步揭露了战争的罪恶本质。最后两句“君不见比来翁姥尽饥死,狐狸嘬骨乌啄眼”,是全诗的警句,同时也是全诗的主题所在。它既是对现实的揭示,又是对历史的回顾;既是对个人的哀叹,又是对国家的忧虑。

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其一,善于运用典故入诗,如“婆饼”就是用典故入诗;其二,善用对比,如“有板盈车死不晚”与前面的“饼焦有味婆可食”形成鲜明对比;其三,善于用典,如“比来翁姥尽饥死”就是用典,但用的是典故而不是成语,既避免了俗套之嫌又显得新颖别致。

这首诗的语言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又言简意赅,耐人寻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