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化国总轻尘,已自忘真那得真。
无物从教尽空洞,可须容著许多人。
【注释】
宝山:道家称“玄黄”为“宝山”。昼睡:指道教的炼丹。
轻尘:喻世事如浮云,飘忽不定。
真:道家的至高道理。
空洞:指道法虚无,无有实体。
须:必须。
著:容。人:这里指人世。
赏析:
这首诗是追和苏轼《宝月》一诗。此诗与苏轼的《宝月》相比,在艺术上没有多少高明之处,但诗中却流露出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对超脱物外的向往,以及对佛、道两教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的理解。
首句“浮生化国总轻尘”,写自己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之情。诗人认为,世上的一切名利都是虚幻的,像轻飘飘的灰尘一样,转瞬即逝。第二句“已自忘真那得真”,“真”在这里是佛家所讲的“真谛”、“真理”。诗人认为,自己虽然已经遗忘了一切名利,但是,要想真正地达到佛家的“真谛”,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佛家所讲究的是“无我”,而“无我”又怎么能达到?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思索。第三句“无物从教尽空洞”,意思是说,世上的一切事物都只是空空洞洞的,没有什么可以值得我们追求的。这里的“空洞”,并不是指佛教中的“空”,而是形容世间万物皆为虚空,不值得留恋。最后一句“可须容著许多人”,意为,既然世间万物都是虚空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放下一切杂念,容得下许多的人。这是诗人对于佛家“普度众生”的教义的理解。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却表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对于功名利禄的淡漠,对于世俗生活的厌恶,对于佛法的向往,以及对于人生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