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深孤馆迥,部落不成城。
夜永人无寐,冬温气自清。
夷音通夏楚,汉地接平营。
恩信今无外,边庭肯背盟。
注释:
山深孤馆迥,部落不成城。
夜永人无寐,冬温气自清。
夷音通夏楚,汉地接平营。
恩信今无外,边庭肯背盟。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宿牛山馆时所作。首二句写山馆之僻静和环境之美,次二句写夜深人静,寒气逼人,但诗人仍无睡意,因为这里冬暖夏凉,空气清新。后四句写这里的民族风俗与中原相同,而自己受朝廷厚恩,所以决不背弃盟约,愿意永远为大唐效力。全诗表达了作者的忠心报国之情。
山深孤馆迥,部落不成城。
夜永人无寐,冬温气自清。
夷音通夏楚,汉地接平营。
恩信今无外,边庭肯背盟。
注释:
山深孤馆迥,部落不成城。
夜永人无寐,冬温气自清。
夷音通夏楚,汉地接平营。
恩信今无外,边庭肯背盟。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宿牛山馆时所作。首二句写山馆之僻静和环境之美,次二句写夜深人静,寒气逼人,但诗人仍无睡意,因为这里冬暖夏凉,空气清新。后四句写这里的民族风俗与中原相同,而自己受朝廷厚恩,所以决不背弃盟约,愿意永远为大唐效力。全诗表达了作者的忠心报国之情。
诗句: 1. 暇日游逍遥台,睹南华塑像独置一榻旁。 译文:闲暇时去逍遥台游玩,看到南华先生的塑像是独自放在一张床上。 注释:逍遥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风景区。南华先生,即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说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这里描绘的是庄子的塑像,象征着他的思想。 2. 无侍卫前无香火对之歆然起怀古之思因抒长句一千四百字题于台上。 译文:没有侍卫和香火,我对着塑像非常敬仰
【译文】 圣人的遗书,议者扁其口,妙斲的质地良在懮。 空留糟粕,难道可以品味?即使有踩踏的痕迹,也投到井里去。 何时一发鸡瓮覆,因而更焚驹项辕。 天光内照宇自泰,人益不累中无闷。 云谁嗣响可晤语,至理竟亦归无言。 【注释】 1. 暇日:闲暇的时间。逍遥台:即今河南登封市嵩岳寺内的“太室阙”前之观景台,相传为夏禹所造。南华:指《庄子•逍遥游》。塑像:《庄子》一书,传说是战国时期庄周所著
陈和叔内翰得庄生观鱼图于濠梁出以相示且邀作诗以纪其事 注释:濠梁:水边。陈和叔内翰:陈师道字和叔。濠梁,即濠水之梁桥,在今河南省临漳县东南。庄周《庄子·秋水篇》有“庄周梦蝶”的故事,后用以比喻人生如梦,世事如幻。陈师道得到一幅庄子观鱼的图画,于是请他作一首诗来记叙这件事。 译文:陈和叔内翰得到庄子观鱼的图画并把它展示给我看,还邀请我写一首诗来记录这件事。 赏析:陈师道是宋代文学家
【注释】 1. 暇日:空闲的日子。逍遥台:古代帝王游乐的场所。南华塑像:指《庄子》中庄周的形象,庄周是道家代表人物,被塑造成一位悠闲自在的人物形象。独置一榻旁:独自坐在一张椅子上。无侍卫前无香火对之歆然起怀古之思因抒长句一千四百字题于台上:没有侍卫在旁边,也没有香火供拜,庄周的形象让人感到歆羡,于是抒发了一千多字的长诗。 2. 忆昔:回忆起过去的事情。初读南华篇:第一次阅读《南华经》。闳辨如川源
这首诗是陈蒙城在南都绿蚁封初拆,西圃芳条换新碧时所作。以下是对各句的逐行释义和赏析: 1. 南都绿蚁封初拆,西圃芳条换新碧。 【注释】南都:指南京(今江苏省南京市)。绿蚁:指酒。封初拆:指打开封存的酒。西圃:指西园。芳条:指嫩枝。换新碧:指换上了新鲜的绿色。 【赏析】首句写酒开瓶的情景,暗示了春意盎然的氛围。次句描绘了西园中嫩枝的新色,与前一句相呼应。 2. 宾僚相遇惜馀春,樽俎留连因促席。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作的一篇咏史诗。全诗共八句,每句四字,共三十二个字。 让我们逐句解读这首诗: - 暇日游逍遥台睹南华塑像独置一榻旁无侍卫前无香火对之歆然起怀古之思因抒长句一千四百字题于台上 这句描述作者在闲暇之余游览逍遥台,并观赏了南华寺的塑像,他对此非常向往,因此产生了怀念古人的情感,并写下了一首长达1400字的长诗。 - 出入于机泯无际,始卒若环焉可扪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赏析 首句:“暇日游逍遥台,睹南华塑像独置一榻旁。” 注释:在闲暇的日子里,游览了逍遥台,看到了南方的华氏塑像独自放置在一个榻旁。 赏析:诗的开头描绘了诗人闲暇时光中的一次游历经历,逍遥台是一处著名的游览胜地,诗人在这里看到了南方的华氏塑像。这种场景的设置,既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也体现了他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性格。 二句:“无侍卫前无香火
【注】 韩绛:北宋宰相。庆历三年(1043)登第,任殿中丞、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69)拜相;次年出为成都知府。“三”指韩绛三次担任地方长官。三人第:指三次任官。辅:辅佐。熙宁四辅中:指在熙宁年间四次入阁拜相。 【赏析】 赞颂了韩绛的功业。首句“三登庆历三人第”,说的是韩绛三次担任地方长官,三次任官。第二句“四入熙宁四辅中”,说的是韩绛四次入阁拜相。两句一气呵成,语势跌宕起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诗中表达了朱郎中在寿昌通判河中府时的心情和感慨,同时也赞美了郑人复君母的精神。 诗句: 1. 邶诗咏凯风,以成孝子志。(邶风) - 邶风:《诗经》的一部分,通常被理解为表达悲伤情感的诗歌。 - “咏咏凯风”:形容诗歌歌颂的是温和的春风。 - “以成孝子志”:通过诗歌表达了孝顺子女的决心。 2. 郑人复君母,传称能锡类。(郑人) - 郑人:指郑国的人
让我们来看第一句:“岩居得幽胜,俗累无忧伤。” “岩居”指的是居住在高山之中的住所。这里的“幽胜”表示这种居住环境非常安静、幽静,而且有独特的优势。而“俗累无忧伤”则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纷扰的超然,以及在这种环境中生活所带来的轻松和快乐。 第二句:“占彼凤山腋,建兹法云堂。” “占彼凤山腋”中的“占”字意味着占据或占有,“凤山腋”指的是凤凰山的旁边或山峡之中
诗句解析: 1. 和仲巽过度云岭:这里的“和仲巽”可能指的是诗人的朋友或同行者,而“云岭”则是指山脉。这句话表达了他们跨越云岭的艰难旅程。 2. 磴道青冥外:磴道,即石阶,青冥,天空,这里描述了他们在山外的石阶上攀登,形容道路遥远而艰险。 3. 跻攀剧箭飞:“跻攀”表示攀登,此处比喻攀登的过程快速而激烈。“剧箭飞”形象地描绘了登山的迅速和陡峭。 4. 朔风增凛冽:朔风,来自北方
注释: 和仲巽山行:这是一首描写山行的古诗。 天险限南北,回环千里山。 客亭依斗绝,胡地信偏悭。 伴月驱行传,缘云度故关。 林泉虽胜赏,无奈霫奚间。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山行的古诗。诗人在诗中通过描绘山行的景象,表达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首句“天险限南北,回环千里山”写山的雄伟壮观。山势险要,横亘于天地之间,环绕着整个国家,展现出一幅壮丽的画面。这句诗以夸张的手法
发句米奉议见示与诸公唱和北山壮观佳篇因索鄙制老病久弃笔砚勉强口占小子次韵奉酬 和壮观亭 译文: 想要描绘江山的秀美,没有比得上格律诗。 形容天际的美景,借笔墨之奇巧来表现。 凝视着沧江的近处,沿流北上的固陵显得低矮。 如果不通过吟咏才能见到,那绝妙的景色又有谁能够知道? 赏析: 本诗是作者应友人请求而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欲状江山秀,无如格律诗”,表达了诗人对诗歌艺术形式的独特认识和追求
【注释】 泰畤:即太室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 殊方:远方。 关山:指崤山、函谷关。 厌沙碛:厌倦了沙漠。 星斗:北斗七星。 昭回:明亮回转。 月共寒更永:月亮伴着寒冷的夜晚更长。 风随协气来:和煦的风随着温暖的气息吹来。 王历:指节气。 候律应孳荄:根据节气的变化,草木生长繁茂。 【赏析】 《和冬至紫蒙馆书事》是宋代文学家范成大的作品。范成大(1126年6月15日-1193年10月1日)
【注释】 和游中京镇国寺:同游中京的镇国寺 塔庙奚山麓:指镇国寺,位于奚山之麓 乘轺偶共登:乘坐车马偶然一起登上 青松如拱揖:形容青松挺拔而庄重地迎客致意 栋宇欲骞腾:形容寺庙高耸而宏伟,仿佛要飞腾升天 夷礼多依佛,居人亦贵僧:指当地人大多信奉佛教。在唐朝,僧人可以娶妻生子,所以“居人亦贵僧” 纵观无限意,纪述恨无能:从高处俯瞰,有无尽的风光,但自己却无法记录 【赏析】
【注释】 山路尽陂陀:山路尽是起伏的丘陵。陂,山坡。陀,山石突起的样子。 风头沙碛暗:山顶上被风吹过的沙石地带,显得昏暗不清。 日上雪霜和:太阳照耀下的雪地和霜地,颜色柔和。 草浅飞鹰地:草丛稀疏的地方适合飞翔的鹰。 冰流饮马河:河水流动着,可以供人饮用。 平生画图见:以前看到过这样的图画。 【赏析】 这首七绝以写景为主,通过描写旅途中的景色、感受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