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窟孰宗趣,卜居忘市阛。
纡馀力分里,梗概智仁间。
导引非茫眇,耕樵未拟闲。
寅缘任俚俗,及物念痌瘝。
【注释】
漫述二首其一:理窟孰宗趣,卜居忘市阛。 纡馀力分里,梗概智仁间。 导引非茫眇,耕樵未拟闲。 寅缘任俚俗,及物念痝瘝。
理窟(孔穴):这里指道理的所在。宗趣:归依、追求的主旨。
迂余(yū yú)力:多余的力量。里:乡里。
梗概(gěng kǎi):粗大的轮廓。梗概,比喻简略扼要的轮廓。
导引(dǎo yǐn):道家修炼气功的方法。
茫眇(máng miǎo):形容高远。
耕樵:耕田打柴。
寅缘(yín yuán):指以寅年为始年。寅年是干支纪年的第六个年份。
俚俗:粗俗鄙陋的风俗习惯。
痝瘝(zhēn rěn):疾病,这里指人民的疾苦。
【赏析】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时诗人在长安任左拾遗。诗人借隐居山林,远离尘嚣,以求得精神的超脱。他虽然身居林下,但并未忘却世事,仍关心国计民生,并有志于济世救人。因此,他的隐居生活,虽恬淡宁静,却并非消极避世。这首诗便是诗人这种思想情怀的真实反映。
前四句写隐居生活。“理窟”两句谓自己寻求真理,归依大道,而置市井纷争于不顾。这里的“理”,指的是道家所说的道。“宗趣”,归依、追求的主旨。“卜居”,选择居住之所。“忘”,动词,忘记。这两句说:我寻访到幽静之所,舍弃纷扰的世俗生活,专心致志去探求那道理的本源,以期达到归依大道的目的。
中间四句写隐居生活的具体表现。“纡馀”两句谓隐居后有余力去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如修治农田,耕田砍柴等,但并不以此作为自己的主要活动,而是把它视为次要的。“梗概”,“粗大轮廓”。“梗概”喻简略扼要的轮廓,这里指隐居生活粗大而简略的轮廓。
“导引”两句谓隐居生活并不高远神秘。“导引”,道家修炼气功的功法之一,这里指隐居生活不脱离现实生活,不脱离劳动实践,与一般道家所讲的高深莫测的神仙生活不同。“耕樵”,泛指农事劳作和打柴烧火之类的事情。这两句说:隐居生活既不高远神秘,也不同于一般的农事劳作和打柴烧火之类简单的劳动。
“寅缘”两句谓隐居生活的准则是以“寅年”为始年,即以寅年为一年之始,表示对自然的尊重,同时也寓含着顺应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来安排自己生活的意思。“寅年”是干支纪年的第六个年份,属木,所以诗人以寅年为一年的开始。这是诗人的主观愿望,也是他遵循的自然律令。
最后两句点明诗人隐居的真正动机,即他并不是完全脱离社会,而是关心国家人民疾苦,想用隐居的方式来救济百姓,使黎民百姓免遭苦难。“及物”,及,涉及;物,指事物、民众。“念痝瘝”,意谓想到人民遭受的痛苦疾苦。“及物”,指想到民众。“念痝瘝”,意谓想到百姓的痛苦疾苦。这两句说:我这样做是出于关心人民疾苦、想以隐居的方式来救济百姓的思想动机。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认识以及他的人生态度,即他虽然过着清静的隐居生活,但他并没有忘记世事,也没有忘记人民疾苦,他仍然关注着社会,并有志于济世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