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施何如法施均,绿杨青草几番春。
擎盂好好廛中去,莫惜眉毛指向人。
注释
- 食施何如法施均:比喻布施的平等。
- 擎盂好好廛中去,莫惜眉毛指向人:意思是在集市上卖东西时,不要吝啬自己的容貌,要向顾客微笑致意,不要吝惜自己的美貌。
赏析:
这是一首劝人为善的小诗,作者借物咏情,以春色比喻人的美,以绿杨和青草比喻人的青春年少,以“擎盂好好”和“莫惜眉毛指向人”比喻人的善良和真诚。全诗语言通俗易懂,寓意深远。
食施何如法施均,绿杨青草几番春。
擎盂好好廛中去,莫惜眉毛指向人。
注释
在赏析这首《师自作真赞》时,我们可以深入地理解诗中描绘的画面、表达的情感以及诗人所要传达的深层含义,从而更好地体会诗的艺术魅力。 1. 逐句释义分析 - 曾戴花冠入东鲁:这句表达了一位僧人或修行者带着鲜花和花环进入了东方的一座寺庙或圣地。这里的“东鲁”可能指的是中国东部的某个地区,如泰山、少林寺等,象征着佛教传入中国的发源地。 - 又携角杖到西乾:“携角杖”可能意味着这位僧人携带了一根拐杖
【注释】 1. 南海之滨:指中国南海一带。 2. 幕阜之顶:指的是中国江西省境内的幕阜山。 3. 硗硗确确:形容山势险峻不平。 4. 从十年游,脚跟皴剥:意思是说跟随师父学习了十年,脚底磨出了老茧。 5. 讨甚机锋:询问什么机锋,机锋是禅宗用语,意指禅宗的机缘和法门。 6. 七错八错:形容说话或做事复杂混乱。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学僧对禅宗机锋的探求,诗中通过描绘师
【注释】: 1. 偈二十四首(一作《颂》):即《四十二章》或《四教颂》。偈为佛教中说唱经文的一种,由韵语组成。“二十四首”,指此诗共有四十二句。 2. 其十七:是第四十二首偈的序号。 3. 生死即涅槃:佛教认为,生死与涅槃是同一境界的不同名。生死是指人世间的一切苦恼,涅槃是超脱生死的境界。 4. 全迷即全悟,全死即全生:这是说,当一个人对生死、涅槃有了彻悟的认识时,他就能从生死中解脱出来
诗句解释与赏析: 偈二十四首 其二十 五五二十五,人人超佛祖。 - 注释1: “五五”可能指某种数字组合或象征意义,“二十五”则可能是对某事物数量的描述。 - 注释2: “人人”表示普遍性,意味着每个人都能超越佛祖的限制。 - 注释3: “超佛祖”表明超越了传统佛教的束缚或限制。 - 译文: 每个人通过某种方法达到了超越佛祖的境界。 撩著未知机,黄金成粪土。 - 注释1:
诗句翻译与赏析 原诗 大圆鉴中同结社,一微尘里共安居。 释迦弥勒无门入,不到到者真丈夫。 大丈夫汉,撩著便知来由,不为分外。 若更拟议踌躇,何啻云泥万里。 所以道十五日已前点即不到,十五日已后到即不点。 且道点即是,不点即是。 长因虎啸风生处,记得龙吟雾起时。 注释 1. 大圆镜:指佛性或本性的圆满、完整状态。 2. 结社: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式,通过集体活动来净化心灵、提升道德。 3.
【注释】 师自作真赞 其三:师,指杜甫。“自作”是说自己写的。 镜中电影急观瞻,水底灯毬休把捉。 镜中电影,指水面上反射的月亮影像。急观瞻,形容月光映照得极快,如电影般迅速。 水底灯毬,指水中倒影的月亮。休把捉,不要伸手去抓它。 忘言要辨此时机,万里清秋看一鹗。 忘言,不须多言,不必多言就能辨别出时局变化。万里清秋,意思是秋天景色美丽宜人,但诗人此时的心情并不舒畅,而是忧国忧民。看一鹗
诗句释义 1 心心(心)心,莫谩寻:这里的“心”字多次出现,可能是指某种心境或状态。"莫谩寻"意指不要随意寻求,可能是在告诫人们不要盲目追求某些东西。 2. 道道(道)道,已蹉过:这里的“道”同样多次出现,指的是道路、规律或真理等。"蹉过"意为错过了,表示已经走过了这条道路。 3. 不蹉过,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一个哲学思考——如果不错过(蹉过),那么什么又是真正重要的东西呢
【注释】 师:对老师自称。自作:自己写的。真赞:指赞美诗。其二:是组诗中的第二首。 溃散百骸从龌龊,一长灵物熟知音:意思是说,身体溃散了,但精神却像长明的灵物一样,始终与作者有知音之感。 银蟾:月亮。不落:指月色皎洁,如银盘般圆满、光洁。清江:清澈的江水。坐对黄花秋已深:意思是说在清冷的江边坐着,面对着盛开的菊花,秋天已经很深了。 【赏析】 此诗为诗人晚年所作组诗之一。前四句写诗人年老体衰
【注释】 (一)真赞:对某人或某事的赞美之词。 铁牛:比喻人像一头铁铸的牛,形容体格魁梧,力气大。 玉麟:麒麟,古代神话中的四灵之一,象征祥瑞。 脱体堂堂呈似伊:脱掉形体,堂堂正正地像他一样(指玉麟队中的一员)。 (三)有眼无口:有眼睛而没有嘴巴。 赏析:这首诗是赞美一队的人马,其中一人像“脱体”的麒麟。诗中运用了夸张、对比等手法来突出这一特点。首句写队伍庞大威武
【注释】 “偈二十四首 其二十二”:这是《佛说四十二章经》中的第二十二偈,全偈为:“譬如一聚米,散在十方国。诸人各分别,不识是何物。” 法岁云周:佛法的岁月已经圆满。 木人施草:木偶人用稻草扎起来。 石女行筹:石头做成的女神手持筹码。 衲僧了无交涉:出家人之间没有争执。 那更头上安头:这更加没有必要多此一举。 横担楖栗:把楖栗(一种古代乐器)横放于肩上。 笑傲清秋:笑傲秋天的清冷。 要去即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这是一首佛教诗,写佛祖的教诲:在火里生莲的世界里,世人是不知的;入世间,一定要做个男子汉。毗耶老汉如相扣,报道年来眼搭眵。 【答案】 译文:在火里生莲的世界里,世人是不知的;入世间一定要做个男子汉。毗耶老汉如相扣,报道年来眼搭眵。 注释:①诸方行化:到处宣扬佛法。 ②须是丈夫儿:必须是个男子汉。③毗耶:梵语Buddha的音译,意为“佛”、“佛陀”
注释:谁管川途冻未开,笑持铁钵出山来。心花不落东君手,待把灵根火里栽。 译文:谁去关心路途是否冰冻?我带着铁钵下山来了。心中的花不落入东君主掌,等待在火中种植我的灵性之根。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首句“谁管川途冻未开”,意为谁去关注路途是否冰冻?作者用反问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坚定决心,不畏艰难险阻。第二句“笑持铁钵出山来”,意为笑着拿着铁钵下山而来
【注】勉初志:勉励自己立志。 四山相逼势如奔,三鼠侵藤那久存? 四周山峰逼近像要奔跑,三只老鼠啃食着藤蔓却长久地存在。 莫倚少年轻白日,急须回首入空门。 不要因为年少而自轻自满,应当迅速回头进入空门修道。 赏析: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四周群山环绕,形势险峻,但只要不自大自满,就能在逆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勇往直前。诗中的“四山”、“三鼠”形象生动,富有哲理,寓意深远
【注释】 世尊:佛,指释迦牟尼佛。拈花:相传在古印度,佛陀曾以一花示人,表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般若波罗蜜多心要。迦叶:佛门弟子。世尊拈花,是示迦叶。不落宫商(音shang),即没有音乐的旋律。古洞风清:山中幽静。寒潭月皎:月光皎洁。报公知:告诉你们知道。融峰最好音声鸟:指杜鹃。融峰:地名,位于浙江天台县西北,相传为晋代高僧慧理隐居地。 【译文】 世尊拈起一朵花
日面佛,月面佛,大海波翻,须弥突兀。 - 这两句诗描述的是佛教中的“日面佛”和“月面佛”,象征着光明和智慧。大海波翻,须弥突兀则形象地描绘了宇宙的广阔无垠和神秘莫测。 磕破脑门,额头汗出。 - 这句诗表达了修行者对佛法的虔诚和坚定,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明眼衲僧未辨明,抬头好看冲天鹘。 - “明眼衲僧”指的是具有慧眼识破世间纷扰的僧侣,他们虽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注释】 德山:禅宗五家之一,德山门是禅宗五派之一的临济宗。棒:佛教用语,以木棍或铁棒象征佛祖的禅杖,用来表示对弟子们说法的考验。喝:佛教用语,指用棒打人以示警告。 铜金刚:指铜铸的佛像像金刚一样坚固。菩萨:佛教用语,指慈悲为怀的佛陀弟子。 轰雷发处:比喻佛法如雷声一样震撼人心,使人顿悟。有耳皆聋:形容佛法的威力之大,使人听之不闻其声。 撒星来时:比喻佛法如星辰般璀璨,使众生迷失其中而无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