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住庵中人,从来无所住。
只这无住心,便是安身处。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黄智通居士善住庵”“注释”“赏析”。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具体的分析。

“黄智通居士善住庵”,这是首句。这一句交代了诗人和僧人的姓名,同时点出了诗题。

“善住庵中人,从来无所住”,第二句。这句是说在善住庵中修行的人,从来没有什么固定的居所,也就是说,他们随缘而住,没有定处。这两句一问一答,既写出了善住庵僧的清静淡泊,又表现了他们的超脱。

“只这无住心,便是安身处”,第三句,“安身处”指的是修行者的精神家园。这句写修行者只有放下执着,保持一颗清净的心,才能找到精神的寄托。

“注释”:黄智通(823~890),唐代诗人。姓黄氏,名智通,号灵峰禅师。

“赏析”:这首小诗,是诗人与友人黄智通居士对话之作。从诗的内容看,此友是一位禅门高僧。他出家为僧,不拘一格地选择自己的居所。他住在寺院的一间陋舍里,过着淡泊宁静的生活。这种生活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也可以说是他修行的一种境界。诗人问他:“你住在这里,从来没有固定过吗?”他说:“我从来没有固定过的地方。”他回答得干脆利索,毫不含糊。诗人进一步追问:“那么,你在哪里可以算是一个安定的‘住处’呢?”这时,他又回答:“只要心里没有牵挂,哪里都可以是一个‘住处’。”诗人听了他的回答,不禁赞叹不已。

【答案】

译文:黄智通居士住在善住庵中,从来都没有固定的住所。

只这个没有牵挂的心,就是一个安稳的所在。

注释:黄智通(823~890),唐代诗人。姓黄氏,名智通,号灵峰禅师。

赏析:全诗通过对话的形式,把黄智通居士淡泊名利、安于简朴生活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位高僧那宁静安详的身影,感受到了一种清幽恬静的氛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