峭拔湖心起,湖心四望通。
盘根入巨浸,叠翠点寒空。
势迥侔蓬岛,层危敌阆风。
僧楼笼淡雾,雁塔碍飞鸿。
晓井金沙粲,晴坡玛瑙红。
喷云春雨外,照影夕波中。
野蔓垂枯柏,疏钟匝梵宫。
闲泉澄极顶,幽径入深丛。
古迹谈皆异,秋屏写未同。
乐游非俗客,静望属渔翁。
买去知无价,栖来思岂穷。
翻嗟市朝里,尘土日蒙蒙。
【注释】
孤山诗二首其一:在杭州西湖西北岸,相传是吴越王钱俶所筑,为钱氏的别业。此诗为第二首。
峭拔:高耸突兀。湖心:指西湖中湖心亭所在处。通:四通八达。盘根:树根盘旋交错。巨浸:大水。叠翠:层层青山。寒空:冷清的天空。势迥侔(móu):形势雄伟。侔,相等。蓬岛:蓬莱仙岛。阆风:阆苑之风,指仙境中的风。僧楼、雁塔:均为寺院建筑。笼淡雾:云雾环绕。晴坡:晴朗的山坡。喷云:指瀑布飞流直下,犹如云彩喷出。秋屏:秋天的景色如屏风。写未同:指描绘的景象与实际不相符。乐游非俗客:以游览为乐的人不是庸俗的世俗之人。静望属渔翁:静观远眺的人是打渔的农夫。买去:买下来。知无价:知道它没有价值。栖来:栖息在这里。思岂穷:想得岂止穷尽。翻嗟市朝里:却感叹在繁华的城市中。尘土日蒙蒙:尘世的喧嚣扰攘,使人感到迷茫。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孤山美景,表达对大自然热爱之情的山水小品诗。诗人用“峭拔”、“通”、“盘根入”、“点”、“势”、“层危”等动词和形容词,形象地勾画出了孤山秀丽的自然风光。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宁静,给人以美的享受。
首联“峭拔湖心起,湖心四望通。”两句写孤山的地理位置及其四周环境。“峭拔”形容山峰峻拔陡峭;“湖心”指孤山位于西湖中心位置,四面环水。“起”字写出了孤山地势的高峻,显得十分突出。“四望通”则写出了孤山周围环境开阔,视野辽阔。“盘根入巨浸,叠翠点寒空。”这两句进一步描绘孤山周围的自然环境。“盘根”形容孤山的山体如同盘绕的树木一般;“巨浸”指湖水,“巨”字表明湖水广阔;“寒空”指天空。“势迥侔蓬岛,层危敌阆风。”这两句进一步描写孤山周围的自然环境。“势迥侔”意为气势宏伟;“蓬岛”指蓬莱仙岛,这里用来比喻孤山;“层危”指峰峦重叠,险峻;“敌阆风”指与阆风相比,也是指山峰高耸入云。这两句通过比较,进一步强调了孤山地势的高峻,气势的宏伟,以及周围环境的美丽壮观。
颔联“势迥侔蓬岛,层危敌阆风。”两句进一步描写孤山周围的自然环境。“势迥侔”意为气势宏伟;“蓬岛”指蓬莱仙岛,这里用来比喻孤山;“层危”指峰峦重叠,险峻;“敌阆风”指与阆风相比,也是指山峰高耸入云。这两句通过比较,进一步强调了孤山地势的高峻,气势的宏伟,以及周围环境的美丽壮观。
颈联“僧楼笼淡雾,雁塔碍飞鸿。”两句描写孤山周边的一些古建筑。“僧楼”指的是僧人居住的地方;“雁塔”则是佛教圣地,这里借指古建筑。“笼淡雾”表示这些建筑被薄雾所笼罩;“碍飞鸿”则是指这些建筑挡住了飞鸿的视线。这两句通过描绘古建筑在雾气缭绕之中若隐若现的景象,展现了一种朦胧美和神秘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化遗产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尾联“晓井金沙粲,晴坡玛瑙红。”两句描写孤山周边的景色。“晓井”指的是早晨时分的一口井;“金沙”象征着阳光下闪烁的金色光辉;“晴坡”则是指晴朗的山坡。“玛瑙红”则形容山坡上的红色植被在阳光下呈现出鲜艳夺目的色彩。这两句通过对清晨阳光下孤山周边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
尾联“喷云春雨外,照影夕波中。”两句描写孤山周边的自然景观。“喷云”指瀑布飞流直下,犹如云彩喷出;“春雨外”则是指在春雨之外的天空中;“照影”则是指倒映在水中的景象。这两句通过对孤山周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动静结合、明暗相衬的画面。其中既有春雨的滋润、阳光的照耀,又有瀑布的飞流、湖水的倒映。这种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使得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尾联“野蔓垂枯柏,疏钟匝梵宫。”两句描写孤山周边的植被和寺庙建筑。“野蔓”指的是荒野中的藤蔓植物;“垂”字表现了它们生长的状态;“枯柏”则是指枯萎的柏树;“疏钟”则是指寺庙中的钟声稀疏而悠扬;“匝梵宫”则是指环绕在寺庙建筑周围的植被。这两句通过对孤山周边植被和寺庙建筑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宁静祥和的画面。其中既有野蔓的苍劲有力、寺庙的庄严神圣,又有着春雨的滋润、阳光的照耀和瀑布的飞流、湖水的倒映。这种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使得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整首诗歌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孤山周边的自然景观和植被,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同时,诗人还通过对这些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古代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