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尚权变,权变贵合道。
子胥荐专诸,子光专非好。
父雠共戴天,乞师恨不早。
子光既得志,入郢事征讨。
报父既鞭尸,谏王仍杀身。
孝子节方全,忠臣道且新。
驰名天地间,岂是悠悠人。
青史书盛烈,血食旌遗尘。
庙堂耀晨曦,庙木荂阳春。
往来无知俗,焚香勤祷祝。
忠孝不敢行,神兮宁降福。
吴山庙诗
注释:君子崇尚权变,权变贵在合乎道义。
译文:君子崇尚权变,权变贵在合乎道义。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君子崇尚权变的赞美,认为权变贵在合乎道义。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既不能过于保守,也不能过于激进,而是要在变化中寻求稳定,在稳定中寻求发展。
子胥荐专诸,子光专非好。
注释:伍员推荐专诸,子胥却偏爱专诸的儿子。
译文:伍员推荐专诸,而子胥却偏爱专诸的儿子。
赏析:这句诗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斗争。伍员是吴国的一位贤臣,他推荐了专诸这样的人才,但最终却未能如愿以偿,被子胥所害。这反映了当时政治上的黑暗和残酷,以及贤臣们在政治上的无奈和挣扎。
父雠共戴天,乞师恨不早。
注释:为了报仇,父子二人共同戴天;请求救兵,后悔不早。
译文:为了报仇,父子二人共同戴天;请求救兵,后悔不早。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父子两代人为了报仇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只为了一个公正的结果。这种精神体现了他们对正义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珍视。
子光既得志,入郢事征讨。
译文:子光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志向,进入了楚国都城郢地,开始征讨战争。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战争的场景。子光实现了自己的志向,带领大军进入了楚国的都城郢地,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征讨战争。这种场景充满了紧张和激烈的气息,展示了战争中的生死存亡、英雄豪杰的斗争和辉煌成就。
报父既鞭尸,谏王仍杀身。
注释:为父亲复仇,亲手鞭打尸体;劝谏国王,仍然被杀身亡。
译文:为父亲复仇,亲手鞭打尸体;劝谏国王,仍然被杀身亡。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忠臣的悲壮和无奈。为了忠于国家和君主,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甚至不惜亲手鞭打自己的亲人来表达对国家的忠诚。这种精神体现了他们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
孝子节方全,忠臣道且新。
译文:孝顺的儿子品德高尚,忠诚的臣子道德更新。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对孝子和忠臣的赞美。孝顺的儿子品德高尚,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孝道。同时,忠诚的臣子也不断更新自己的道德观念,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这种精神体现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驰名天地间,岂是悠悠人。
注释:名声传遍天地之间,怎能说是平庸的人。
译文:名声传遍天地之间,怎能说是平庸的人。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赞扬和敬仰。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已经传遍了天下,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楷模和榜样。这种荣誉和地位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出身或者财富,而是因为他们的勇气、智慧和品格。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成就来证明了自己的伟大和崇高。
青史书盛烈,血食旌遗尘。
注释:青史记载着英勇的事迹,祭祀用的食物飘散着尘土。
译文:青史记载着英勇的事迹,祭祀用的食物飘散着尘土。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古代祭祀的场景。青史上记载的都是英勇的事迹,这些事迹已经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而在祭祀的时候,人们会烧掉一些食物的残渣,这些残渣飘散在空中,就像尘土一样。这种场景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英雄们的怀念和敬意,也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俗和传统。
庙堂耀晨曦,庙木荂阳春。
注释:庙宇在早晨的阳光下显得更加辉煌,庙里的树木也在春天里焕发生机。
译文:庙宇在早晨的阳光下显得更加辉煌,庙里的树木也在春天里焕发生机。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来描绘庙宇的景色和庙里的树木的变化。早晨的阳光洒在庙宇上,使得整个建筑显得更加辉煌和壮丽。与此同时,庙里的树木也在春天里焕发生机,绿叶茂盛,生机勃勃。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句的视觉效果,也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力。
往来无知俗,焚香勤祷祝。
注释:来这里来去的人们并不知道世俗之事,只是专心烧香祈祷祈求平安。
译文:来这里来去的人们并不知道世俗之事,只是专心烧香祈祷祈求平安。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人们在庙宇中虔诚祈祷的场景。虽然外面的世界纷扰复杂,但在这里的人们却能够抛开世俗的事情,专心致志地烧香祈祷祈求平安。这种虔诚的态度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尊重,也展现了人们内心的善良和纯真。
忠孝不敢行,神兮宁降福。
注释:忠臣孝子都不敢违背自己的原则去做事,但愿神明能赐予他们幸福。
译文:忠臣孝子都不敢违背自己的原则去做事,但愿神明能赐予他们幸福。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神灵的祈愿和期盼。他认为,无论是忠臣还是孝子,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能因为外界的压力或者其他原因就违背自己的初衷。同时,他也希望神明能够给予他们幸福,让他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和充实。这种信仰和期盼不仅体现了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也展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