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众生犯众戒,盗取僧祇三宝物。
临终遇劝念弥陀,一念顷间生彼国。
诗句释义
1 若有众生犯众戒:此句指出有某些众生违反了众多戒律。
- 盗取僧祇三宝物:僧祇是佛教中的一种,指僧侣或出家人。三宝物通常指佛像、舍利和经文。这可能暗示这些众生在生前盗窃或偷窃了这些神圣的物品。
- 临终遇劝念弥陀:临终是指生命即将结束时。此处提到在临终之际遇到某人的劝告或教导。
- 一念顷间生彼国:这里描述了一个瞬间的转变,即在一念之间,从人间进入极乐世界或净土。“顷间”指的是很短的时间,“彼国”则是指阿弥陀佛所居住的地方,也称为“西方净土”。
译文
若众生犯诸戒律,盗取佛陀之宝。
临终时受佛菩萨劝诫,瞬息间往西方净土。
注释
- 若有: 存在某种情况或可能性。
- 众生: 所有有生命的生物。
- 犯众戒: 不遵守所有的戒律。
- 盗取: 非法获取(如偷窃)。
- 僧祇: 佛教的僧侣或修行者。
- 三宝物: 指佛像、圣物(如舍利)和经典(《大般若经》、《法华经》等)。
- 临终: 生命即将结束。
- 遇劝念: 接受他人的教诲。
- 弥陀: 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 一念: 一瞬间。
- 顷: 古汉语量词之一,约等于现代汉语中的几分钟到半小时左右。
- 彼国: 阿弥陀佛的净土。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佛法的信仰和向往。诗中提到的“众生”、“僧祗”和“弥陀”都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分别代表着世间众生、僧侣和阿弥陀佛。诗中描述了众生因犯戒而受到惩罚,临终时得到佛菩萨的教诲,并在一念之间前往西方净土的情景。这不仅体现了佛教中因果报应的思想,也表达了对超脱苦海、追求净土的渴望。同时,诗中也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只有不断修行,才能获得解脱和新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充满哲理和宗教情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