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人虽不谤尊经,造众恶业无惭愧。
临终遇劝念弥陀,生彼十劫得初地。
这首诗是一首颂文,描述了一个人虽然不诽谤经教,但却造了许多恶业,最后在临终的时候得到了弥陀的救度,生到了十劫的初地。
译文:如果一个人虽然不诽谤经典,但做了许多坏事,没有感到惭愧。当这个人临近死亡时,得到劝导念阿弥陀佛,他将在十劫中生到初地。
注释:谤——诽谤;造众恶业——做了很多坏事;临终遇劝念弥陀——接近死亡时得到阿弥陀佛的劝导。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悲哀和无奈。诗人通过对比“若人”的行为和最终的结果,展现了一个人即使没有诽谤经典,但如果做了太多坏事,最终也不会有好结果。这反映了佛教中的因果报应观念,即一个人的善行或恶行都会影响他的未来。而临终遇到阿弥陀佛的劝导,则意味着他在最后的一刻得到了救赎,生到了十劫的初地,这是一个非常幸运和美好的结果。这首诗也反映了佛教的慈悲和宽容,即使是做了恶事的人,也有希望得到救赎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