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地潴寒碧,泠泠湛弗摇。
方奁开素镜,阔幅剪生绡。
甃古天为底,杯深雪涨潮。
俗交浓若醴,一滴也难消。
【注释】
道场山:道教名山,位于江西贵溪市境内。两题:指两首诗。
清池:水潭或水池,这里借指道场地点。
凿地:挖地。潴(zū):积水。寒碧:清凉的碧绿色。
泠泠(líng líng)湛弗摇:清澈见底,波纹不兴。
方:方形。奁(lián):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盒。
开素镜:照出明亮的面庞。
阔幅:宽大的布匹。生绡(xiāo):薄绸。
甃(zòu)古天:用砖石垒砌而成的人工湖。
杯深雪涨潮:像酒杯一样深的水被白雪填满了。
俗交:指世俗的交往和应酬。浓若醴:醇厚得就像美酒一样。
【赏析】
本诗作于元末明初,作者任江西省贵溪县知县时所作。这首诗描写道场山的清池景色,并抒发诗人的情怀。
“道场山”在江西省贵溪市境,是一处道教名山,因山上有一座道场,故称道场山,又名灵岩山、天柱峰。此诗是写山中一景——清池。诗的前四句写清池之形,后四句写清池之态。前四句以静写动,通过写清池的澄澈,写出了其如玉的晶莹;后四句以动写静,写出了清池的浩渺。全诗意境幽雅,清新自然。
第一句“凿地潴寒碧”,写清池之形。“潴”字,有积贮之意;“寒碧”二字,既点明季节,又形容清池的颜色。
“泠泠湛弗摇”,写清池之态。“泠泠”二字,既形容水的声响,又写出清池的清澈;“弗”字,表否定;“湛”字,表深黑;“摇”字,表波动。
第二句“方奁开素镜”,写清池照人的情景。“方奁”二字,既指池的四周,也指池的四角,因为“方奁”四面都镶着边;“开素镜”三字,既指方奁打开,露出水面,又指池中的水像镜子一般,映照着周围的景物。
第三句“阔幅剪生绡”,写清池之广。“阔幅”二字,既表面积大,也表宽广。“剪生绡”三字,既形象地写出了水的宽阔,又比喻水的纯净透明。
第四句“甃古天为底”,写清池之高。“甃”字,既指砌成的井台,也指井壁;“古天”二字,既指古时的井台,也表高远。“为底”二字,既指成为池底,也指成为井台。
第五句“杯深雪涨潮”,写清池之深。“杯”字,既指酒杯,也比喻井口的深度;“雪涨”二字,既表水满,也表深不可测;“潮”字,既指潮涌,也表水势浩瀚。
第六句“俗交浓若醴”,写清池与世俗的关系。“浓”字,表浓烈;“若醴”二字,既指醇厚的美酒,也比喻清池与世俗关系融洽。
第七句“一滴也难消”,写清池与世俗的关系。意思是说,世俗的交往和应酬再多也难以消解清池与诗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这首七言律诗写得简洁明快,语言生动形象,把清池的形貌和诗人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