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自爱黄金膝,肯屈榛芜草棘深。
弗似灌溪闲上座,尼坛再展不同心。

【注】拜总持尼祖塔:指皈依佛门,为佛祖塑像。

平生自爱黄金膝,肯屈榛芜草棘深:平生自爱,意指我一向爱好黄金般的膝盖。意思是说,我向来喜爱黄金般的膝盖,不愿意屈从于那些荆棘丛生的深山野地中。

弗似灌溪闲上座,尼坛再展不同心:弗似灌溪闲上座,意思是说,我并不喜欢灌溪旁的那位闲散坐席上的僧人,也不愿在尼姑庵的坛台上再展露与佛相异的心志。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以“黄金”喻人,以“榛芜”、“草棘”喻人世,以“灌溪闲上座”喻佛门中的高僧,以“尼坛再展不同心”喻自己不愿入佛。全诗借对尼姑的咏赞抒发了作者对人生、佛门和世俗生活的看法,表达了他鄙弃世俗,追求佛门生活的情怀。

首句“平生自爱黄金膝”,是诗人对自己生平的概括。“自爱”两字,点明诗人之所以不随俗而动、不趋炎附势的缘由。诗人一生清正廉洁,不贪钱财,因此,他自然不喜欢那些身居要职却贪财受贿的人,如“灌溪闲上座”一般;他也不慕荣华富贵,只求心灵得到净化,如“尼坛再展不同心”一样。

次句“肯屈榛芜草棘深”,则是诗人对佛门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佛门远离世俗喧嚣,环境幽静,这正好符合诗人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因此,诗人愿意到佛门中去修行,以求得心灵的净化。

第三句“弗似灌溪闲上座”,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世俗的厌恶。他认为,灌溪闲上座这样的僧人虽然地位很高,但并不值得称道。诗人崇尚的是佛门中的大德高僧,他们能够超然物外,不为名利所累。

尾联“尼坛再展不同心”,更是体现了诗人对佛家禅理的深刻理解。他认为佛家讲究的是内心的清净和悟性,而非外在的名利和地位。因此,诗人渴望能够在佛门中找到真正的自我,从而实现心灵上的解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