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足时已超越,万里岷江滥觞发。
瞻风拨草走天涯,滔天汩汩谁能过。
太湖死水混不得,浊泾清渭明如日。
重向西湖疏正脉,渺渺狂澜归一滴。
只今滴水既还源,四海一味忘中边。
岷山之人莫轻忽,平地行看涨溟渤。

【注释】

  1. 未发足时已超越:指尚未出发,便已超越万水千山。发足,动身。2. 万里岷江滥觞发:指岷江源远流长,一泻千里。3. 瞻风拨草走天涯:形容行路艰辛。4. 滔天汩汩谁能过:形容水流浩渺,无边无际。5. 太湖死水混不得:比喻事物停滞不前,毫无生气。6. 浊泾清渭明如日:比喻是非分明。7. 重向西湖疏正脉:重新治理西湖的水道。8. 渺渺狂澜归一滴:形容大水漫溢,只有一点水能归入池中。9. 四海一味忘中边:四海之内,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分治。10. 岷山之人莫轻忽:指岷山人不可轻视。
    【赏析】
    此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送别友人振上人归永康。全诗以“未发足时已超越”为题,描绘了友人归途中的艰难困苦以及诗人的深情厚意。
    首联:“未发足时已超越,万里岷江滥觞发。”意思是说,在还没有出发的时候,就已经超越了万水千山,来到了岷江源头。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他们即将踏上归途的美好祝愿。
    颔联:“瞻风拔草走天涯,滔天汩汩谁能过。”意思是说,望着远方的风景,拔起杂草行走天涯,滔滔江水滚滚向前,谁能抵挡得住呢?这里通过描绘友人在旅途中的艰辛与坚韧,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友人即将归来的喜悦与欣慰。
    颈联:“太湖死水混不得,浊泾清渭明如日。”意思是说,太湖之水已经变得浑浊,无法与之相比。而泾河、渭河却清澈见底,如同明亮的太阳一般。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追求。
    尾联:“只今滴水既还源,四海一味忘中边。”意思是说,现在虽然只有一点水可以回归水源,但四海之内,已经没有了东西南北之分。这里通过描绘自然界的现象,表达了诗人对于和谐世界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希望友人归途顺利,早日回到家乡。
    整首诗语言生动形象,意境深远广阔,既有对友人的深情厚意,也有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