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堂不晓巴蜀音,卐庵错以心传心。
当时尽道有分付,一盲众盲讹至今。
上人觑破便西溯,丑恶却须善藏护。
若也轻轻露一斑,连汝恶名无雪处。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名为《送僧归蜀》。以下是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诗句释义
- 肯堂不晓巴蜀音:肯堂,指僧人名。不晓巴蜀音,即不懂巴蜀方言。这里的“巴”指的是四川的简称。
- 卐庵错以心传心:卐庵,可能是指某种特殊的庵舍或场所。错以心传心,意为通过内心交流来传递知识或技能。
- 当时尽道有分付:当时,指过去。尽道,表示普遍的说法。有分付,意味着被赋予了责任或使命。
- 一盲众盲讹至今:盲,这里比喻无知或盲从。众盲,指的是众人都这样认为或行动。讹至今,意思是这种错误或偏见延续至今。
- 上人觑破便西溯:上人,这里指僧人。觑破,指洞悉或理解。便西溯,意为随即向西返回或回到故乡。
- 丑恶却须善藏护:丑恶,这里指的是不良的行为或品质。却须善藏护,意味着这些行为或品质需要妥善保管或隐藏起来。
- 若也轻轻露一斑:若也,表示假如、如果。轻轻露一斑,意味着只透露一小部分信息或事实。
- 连汝恶名无雪处:汝,代指自己或其他人。恶名无雪处,意味着那些不好的名声无法洗刷或消失的地方。
译文
肯堂不悟巴蜀言,万法一心传心印。
众人皆知有使命,盲从至此仍误今。
禅师洞察即返行,不善之态需守护。
若仅泄露少许事,你的坏名声难洗净。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赠别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回归故乡后的担忧与祝愿。诗中提到了巴蜀方言和万法一心,反映了唐代四川地区文化特色以及佛教思想的传播。通过对“肯堂”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友人性格和行为的了解。同时,也提醒友人不要因为盲目追随而失去自我判断的能力。最后,诗人用“若也”一词设问,表达了对友人未来道路的祝福和期望。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朋友未来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