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荷叶不相似,豁豁大虚难比伦。
个里洞然无一物,拟于何处拂埃尘。
【注释】
镜空:比喻人的襟怀,如水之清。
豁豁大虚:指心地空旷、廓然无物。
个里:这里指内心。
拟于何处:比之于什么地方。
拂埃尘:清除灰尘,喻除旧布新。
赏析:
这是一首以自然景物比喻人的心灵的诗,诗人用荷叶和大虚来比喻自己的心地,用“个里”二字来说明自己的心地是“洞然无一物”,没有杂念。这首诗表现了作者追求心灵纯洁,不染尘埃的精神境界,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官场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团团荷叶不相似,豁豁大虚难比伦。
个里洞然无一物,拟于何处拂埃尘。
【注释】
镜空:比喻人的襟怀,如水之清。
豁豁大虚:指心地空旷、廓然无物。
个里:这里指内心。
拟于何处:比之于什么地方。
拂埃尘:清除灰尘,喻除旧布新。
赏析:
这是一首以自然景物比喻人的心灵的诗,诗人用荷叶和大虚来比喻自己的心地,用“个里”二字来说明自己的心地是“洞然无一物”,没有杂念。这首诗表现了作者追求心灵纯洁,不染尘埃的精神境界,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官场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雪峰和尚请我赞他: 藞藞苴苴,潇潇洒洒。 严冷时温若阳春,褊急处宽逾大海。 才开口,平日说。 脱空却嫌人,无事谤般若。 有时突出一句乡谈,佛也不能觑他缝罅。 从来闽蜀本同风,相逢自有知音者。 注释: 1. 藞藞苴苴:形容雪峰和尚的外表形象,既庄重又洒脱。 2. 潇潇洒洒:形容雪峰和尚的气质,既有高洁的品格又有洒脱的性格。 3. 严冷时温若阳春:指雪峰和尚在严肃和冷漠时,就像春天一样温暖和煦。
解析与赏析: 1. 诗句逐句解读: - 奇都管请赞:这是对某个人物或事件的赞美。"奇都": 一个可能是指某个地方,“管”可能意味着管理者或主管者。"请赞"暗示了某种请求或称赞的意向。 - 牧以卑,守以规:牧羊人以谦卑的态度来管理羊群("牧以卑"),而守护者则遵守规则来保护秩序("守以规")。 - 迅雷疾风,铁石不移:形容力量大到足以撼动铁石。"迅雷疾风"是迅速而猛烈的风暴。 - 须弥其颓
注释: 1. 禅人请赞:禅宗的僧侣请你作诗。 2. 赤土画簸箕:用赤土(红土)来画一个簸箕。赤土是一种天然的颜料,可以用来做画。 3. 冬瓜作碓嘴:用冬瓜做碓(dui,捣米用的石制器具)的口。 4. 舂碎铁蒺藜:舂(舂击),把铁蒺藜(一种植物,有刺)舂成粉末。 5. 簸出长粳米:把长粳米(长粒的稻米)簸出来。 6. 不须淘汰:不需要筛选。 7. 不须炊饱:不需要烹饪。 8. 尽世人人不知
注释: - 朝阳:太阳初升,阳光照射。 - 穿破:穿透。 - 衲赞:一种织物,这里可能是指某种质地或材质。 - 一条:形容事物单一、简单。 - 屈曲:曲折。 - 半寸:长度单位,一寸的一半。 - 攀拳:伸手向上。 - 穴鼻针:比喻细小的针线,可以刺入鼻腔等小孔。 - 补得:缝纫或修补的意思。 - 成片:完整、无破损的样子。 - 举头:抬起头来。 - 红日:指太阳。 - 到天心:到达天空的中心。
小师惠林师孙法济请赞齿豁头童,眼昏耳聋。 忘怀所好干屎橛,不忍轻易抛弃栗棘蓬。 以此占据丛林,以此帮助贫困。 只因真实不舍弃空,因此孝子慈孙绘制肖像。 译文: 小师傅惠林和师孙法济邀请我来赞颂。 我牙齿脱落,头部童态,眼睛模糊耳聋。 忘记自己喜好的干屎橛,不忍心轻易扔掉栗棘蓬。 用这种方式占据山林,以此来帮助穷人。 只因为真实不舍弃空,因此孝子慈孙绘制肖像。 注释: 1. 齿豁头童:齿疏
小师惠彰请赞:小师,即小沙弥;惠彰是法名。请赞,意为请求颂扬。 顾我游世间,如云在天上。 回顾我漫游人世,宛如云彩在天空飘荡。 任缘而去住,不作去住想。 任由缘分来去自由,不去思考去留问题。 南北信所之,东西无定向。 无论南边北边都信服,东南西北没有固定方向。 为人少方便,动便拦腮掌。 做人做事要简单方便,一动就要受到责备。 恁地去离泥水底本师,如何却唤作环溪和尚。
【注释】 颂古三十六首:这是一首咏叹赵州从谂和尚的《颂古》诗。从谂禅师,号从翁,俗姓郝,山西人氏,唐昭宗时曾任谏议大夫,以善讲佛法闻名于世。他一生讲学不辍,有“赵州门下”之称,后圆寂。 家风:指家族的传统风尚和家风。 耳聋:比喻听不见。 指南为北,问西答东:意即无论向谁问路,他都回答相反方向。 天童:赵州从谂的号。 【赏析】 这首诗是赵州和尚颂其师从谂禅师的诗作。全篇采用拟人手法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出自《文殊师利所问经》,全诗如下: 或草为衣,或狮为舆。 千变万化,无二文殊。 虽然觅则不可得,五台山色犹如如。 注释: - 文殊赞:这是一首赞颂文殊菩萨的诗歌。文殊菩萨是佛教中的智慧之神,代表佛法的真理和智慧。 - 或草为衣:意思是有人以草为衣。这可能指的是文殊菩萨在人间的形象,有时被描绘成身穿草衣,象征着他的朴素和谦逊。 - 或狮为舆:意思是有人以狮子为车
这首诗描绘了雪峰真觉祖师的神奇和威严。下面是对每句诗的详细解释: 1. 弄出鳖鼻蛇,弹起广陵曲:这句诗描述了一种神奇的力量或能力,仿佛能操控自然界的力量。"鳖鼻蛇"是一种神话中的生物,象征着强大和神秘。而"弹起广陵曲"则可能指的是某种乐器的声音,广陵曲可能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其声音悠扬而深沉。 2. 清韵难可掩,毒气不可触:这里的"清韵"可能指的是音乐或歌声的美妙和清新
注释: 对月了残经赞 古教只知遮老眼,银蟾不觉上孤峰。 看来看到无看处,光境俱忘一卷终。 译文: 月光照亮了残破的经书,赞美它! 月亮照耀着孤独的山峰,却无法照到。 看似看不到的地方,实际上已经看到了; 虽然只看到了光境,但仍然觉得读完了一卷。 赏析: 这首诗以“对月了残经赞”为题,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夜景。首两句“古教只知遮老眼,银蟾不觉上孤峰”描绘了月光照亮了残破的经书的景象
【注释】 古堂:指佛寺。威音:即“维摩”,是古代印度佛教中一位著名的长者居士,曾住于一座大云室精舍,以不请见来考验门人弟子的虔诚与智慧。他住在维摩窟,故称“维摩”。往却:回到过去。景定:宋理宗年号(1260—1275)。 【译文】 过去威音佛已前,向虚空里架榱椽。 至今景定年之二,往却门风尚俨然。 【赏析】 本诗首句写佛寺,次句写佛寺的构造,末句写佛寺的气势。此诗通过对比描写
【注释】 定翁:即定静翁,苏轼自号。 日用:日常生活。 千差万别:形容事物多种多样。 如如不动:像佛家所讲的“如如不动”。 等虚空:与虚空相等。 春妍秋靖:春天艳丽,秋天宁静,指季节变化。 几更变:几次改变。 此老何曾改旧容:这老头儿怎么从来没有改变过他的容颜呢? 【赏析】 这首咏物诗的主人公是定静翁,也就是苏轼的自称。诗中以人比物,把人的外貌、气质、神态都写到了,而物的特征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句释义及注释: 1. 荷露跳珠:荷花上滴落的露水如同跳动的珠子,形容露珠晶莹剔透。 2. 优昙初现叶团团:优昙是佛教中的一种吉祥花,初现时叶片团团相拥,象征着吉祥和美好。 3. 错落明玑走碧盘:形容叶子错落有致,犹如明眸闪烁在碧绿的盘子上,形象生动。 4. 沆瀣莫将鱼目比:比喻不要拿小鱼的眼睛来比作月亮,因为小与大的对比是不恰当的。 5. 看时容易觅时难:形容看到荷叶上的露珠容易
注释: 野航:在荒野上航行。 远泛飘然一苇轻:远航时,船儿像一片叶子一样轻盈。 水天上下镜无尘:水天一色,如同一面镜子,没有一点尘埃。 自从碧眼胡归后:自从那位碧眼胡人离去之后。 着脚那知是甚人:站稳了脚跟,又怎么能知道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赏析: 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诗人通过描绘一幅宁静、清远的画面,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首句“远泛飘然一苇轻”
月浦 孤明历历曲弯弯,色与芦花仿佛间。 多是满船空载去,几人亲得见珠还。 译文: 月光下的水面波光粼粼,月亮的倒影在水面上摇曳生姿,颜色与芦苇的白色交相辉映,仿佛相互交融。然而这美景往往只有满载着人们的船只才能观赏到,但又有几个人能够有幸亲自体验那如宝石般璀璨的美景呢?这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是对人生美好事物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月浦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欣赏之情
危峰 似侧如攲杳霭间,冰棱剑刃不多争。 可中不是通玄顶,切莫粗心向上行。 注释: 1. 危峰:山峰险峻高耸。 2. 似侧如斜:像倾斜着。 3. 杳霭间:在雾气之中。 4. 冰棱剑刃:比喻山崖上尖锐的石头。 5. 不多争:没有过多的争执。 6. 可中:中间,指山峰的中心部分。 7. 通玄顶:道教认为神仙居住的地方。 8. 切莫:千万不要。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险峻的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