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佛见佛,佛无异见。
如法说法,法无异说。
只如鸦鸣鹊噪,莺啼燕语,是有异说,是无异说。
【注释】
偈:佛教语,意为佛语或佛经。
其四十三:这是第43首偈颂诗。
如佛见佛:如果佛看到佛。
佛无异见:佛没有不同的见解。
如法说法:按照佛法来宣示教义。
法无异说:佛法里也没有不同的教说。
只如鸦鸣鹊噪,莺啼燕语:只有像乌鸦、喜鹊的叫声,黄莺、燕子的鸣叫一样。
是:这。
有异说:有不同的说法。
是无异说:是没有不同的教说。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颂佛的偈语,主要讲述了佛与众生之间的区别,以及佛在宣说道理时没有不同的说法。
诗中“如佛见佛,佛无异见”表达了佛与众生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没有本质的区别。这里的“佛”是指一切众生,即包括了所有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人们看到佛的时候,他们看到的只是佛的形象,而并没有看到佛的本质。佛的本质是平等的,没有好坏之分,因此当人们看到佛的时候,他们不应该以世俗的眼光来看待佛,更不应该以世俗的标准来衡量佛。
“如法说法,法无异说”进一步强调了佛与众生之间的相似性。这里的“法”也是泛指佛法,包括了所有的宗教教义和道德准则。这句话的意思是,佛法是普适的,无论哪个地方的佛教徒,都遵循着同样的佛法。因此,佛法本身是没有不同的教说的。无论是哪个地方的佛教徒,他们都是以佛法为指导,而不是以地域或者文化的差异来看待佛法。
“只如鸦鸣鹊噪,莺啼燕语,是有异说,是无异说。”这句话则是对前面两句的具体阐述。这里通过比喻的方式,将人的言行举止与鸟的叫声做了对比。鸟儿们虽然各有各的特点,但它们发出的叫声都是相似的。同样地,人们虽然各有各的个性,但他们的言行举止都是类似的。因此,无论是谁的言论,无论是哪种表达方式,都可以称之为是异说,也可以称之为是无异说。这就是所谓的“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这首诗通过比喻的方式,阐述了佛与众生之间的本质相似性,以及佛法的普适性和平等性。这种观点对于理解佛教的核心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