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室如逆旅,尘坌被几席。
自是懒扫除,初非护鼠迹。
比室有道人,高洁如玉璧。
时来相劳苦,倚席笑哑哑。
道人居若何,纯素胜金碧。
槃盂及几杖,奠置有疆埸。
青丝贯湘竹,秩秩间儒释。
短长各部伍,行列共绳尺。
试看缶中兰,修叶净如拭。
我亦捧心颦,触瓶污履舄。
乃知效子败,古语不可易。
时当过师语,输写尽胸臆。
师言吐如屑,永语嗟啧啧。
问师何所嗟,吾道苦荆棘。
堂堂大道场,儿辈恣陵轹。
苞苴幸引援,侧媚乞朝夕。
争传外道语,盗履祖师阈。
狂澜不可回,妖氛一何逼。
柏直尚乳臭,唐俭安足惜。
世无磊落人,口语谩籍籍。
岂无直道师,众寡久不敌。
常恐碧眼胡,西来苦无益。
道人僧之杰,老骥犹伏枥。
安得大宝坊,降魔扫妖癖。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所作。诗中以“赠卿书记”为题,通过描写一位道人的形象,表达了他对世俗名利的不屑和对真理的追求。
我们来看第一句:“我室如逆旅,尘坌被几席。”这是诗人对自家环境的描述,他的屋子简陋如同客舍,充满了尘土。这里的“尘坌”指的是尘土飞扬,而“几席”则是指坐席,暗喻了诗人生活的清苦和简朴。
第二句:“自是懒扫除,初非护鼠迹。”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打扫卫生的态度,他认为打扫是件麻烦事,并不是为了保护老鼠的足迹。这里反映了诗人的超脱和淡然,他并不追求物质的积累,而是注重心灵的净化。
第三句:“比室有道人,高洁如玉璧。”诗人提到了一个道人,他用来形容这个道人为人所敬仰,如同美玉一般纯净无瑕。这里的“比室”指的是同处一室的人,而“玉璧”则是指美玉。诗人用玉璧来比喻道人的高尚品质。
第四句:“时来相劳苦,倚席笑哑哑。”诗人回忆起过去与这位道人共度的时光,那时他们相互扶持,一起度过困难的时刻。这里的“倚席笑哑哑”描绘了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同时也反映了他们之间的默契和友情。
第五至九句:“道人居若何,纯素胜金碧。槃盂及几杖,奠置有疆埸。”“纯素”在这里指的是道人的品德纯洁,没有任何杂质。而“金碧”则是指华丽的装饰,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进一步描述了道人的住所布置得十分简单,只有最基本的生活用品,但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第十至十二句:“青丝贯湘竹,秩秩间儒释。”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道人的住所,他巧妙地将儒释两家的思想融合在一起,体现了道人的博学和包容。这里的“青丝贯湘竹”指的是用青丝穿过湘竹制成的物品,象征着道人的谦逊和智慧。
第十三至十五句:“短长各部伍,行列共绳尺。”诗人继续描绘道人的住所,他注意到房间内的各种物品都有序地摆放着,每一件物品都恰到好处地融入整体之中。这里的“短长”指的是物品的长短不一,但都被合理安排在适当的位置上。而“行列共绳尺”则是指这些物品的排列整齐划一,仿佛遵循着一定的规则。这反映出道人的严谨和有序。
第六至八句:“试看缶中兰,修叶净如拭。我亦捧心颦,触瓶污履舄。”诗人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道人的敬仰之情。他看到道人的兰花修剪得非常整齐,就像用清水擦拭一样干净。而诗人自己则因为不小心踩到了道人的鞋子而感到羞愧。这两句诗既表现了道人的高雅,也展现了诗人自己的谦虚。
第九至十一句:“乃知效子败,古语不可易。”诗人感叹自己曾经效仿别人的做法却失败了,从而认识到古人的智慧是不可轻易效仿的。这里的“效子败”指的是模仿他人的做法却失败,而“古语不可易”则是指古人的经验值得我们铭记。
第十二至十四句:“时当过师语,输写尽胸臆。”诗人回忆了过去与道人一起度过的时光,那时他们经常交流学问,彼此之间充满了默契。这里的“过师语”指的是与老师的对话,而“输写”则是指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诗人感慨时光荏苒,那些珍贵的记忆已经无法挽回,但他仍然希望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和感悟传达给后人。
第十三至十五句:“师言吐如屑,永语嗟啧啧。”诗人再次提及与道人的对话,他发现老师的话语像细碎的木屑一样清晰明了。而他的赞叹则像是连绵不断的叹息声一样。这里的“永语”指老师的教诲是长久的,而“嗟啧啧”则形容了老师话语的丰富和生动。
第十六至十八句:“问师何所嗟,吾道苦荆棘。”诗人向老师请教为何他的学说如此曲折复杂,难以理解。而老师则告诉他这是因为他的道路充满了荆棘。这里的“棘”通“戟”,表示荆棘丛生,象征着艰难险阻。诗人感慨自己的学说之路充满了挑战和困难。
第十九至二十句:“堂堂大道场,儿辈恣陵轹。”诗人描述了一个宏伟的道场场景,那里的弟子们肆无忌惮地凌驾于师长之上。这里的“堂堂”表示气势宏大,而“儿辈”则指后辈弟子。诗人感叹这些年轻人缺乏敬畏之心,只知道肆意妄为。
第二十一句:“苞苴幸引援,侧媚乞朝夕。”诗人观察到一些弟子通过赠送礼物、拉拢关系等方式来谋取地位。这里的“苞苴”指的是贿赂的礼物,而“引援”则是指拉帮结派。诗人对此表示不满,认为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
第二十二句:“争传外道语,盗履祖师阈。”诗人听到一些人在传播不属于正统教义的学说,甚至窃取祖师的教诲作为自己的东西。这里的“外道”指的是偏离正道的学说,而“祖师”则是指历代相传的圣人。诗人对此表示谴责,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尊重先贤的行为。
第二十三至二十四句:“狂澜不可回,妖氛一何逼。”诗人感叹当前的局势如同狂澜般难以控制,各种邪恶势力正在逼近。这里的“狂澜”比喻乱世中的混乱局面,而“妖氛”则指邪恶势力。诗人担忧这样的形势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因此他决心要坚守正道,不被外界所动摇。
第二十五至二十八句:“柏直尚乳臭,唐俭安足惜。”诗人引用了两个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里的“柏直”指的是孔子的弟子柏树直(颜回),他曾说自己尚未完全具备圣人的品质;而“唐俭”则是指唐代的名臣房玄龄,他曾说唐俭虽然年纪轻轻但才华出众。这两个典故都表明诗人认为自己还年轻,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成长的地方。
二十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句:“世无磊落人,口语谩籍籍。”诗人感叹当今社会缺乏坦诚直言的人,人们总是口是心非、虚情假意。这里的“磊落”指的是坦率真诚的人,而“口语谩”(màn)则是指不真实的言论。诗人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想坚守正道是非常困难的。
第三十三至三十六句:“岂无直道师,众寡久不敌。”诗人询问是否有正直的老师存在,但发现自己的力量不足以与之抗衡。这里的“直道师”指的是具有真才实学的老师,而“众寡”则指力量对比。诗人感慨自己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显得力不从心。
第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句:“常恐碧眼胡,西来苦无益。”诗人担心那些来自西方的外国人(碧眼胡)会对中华文明产生负面影响。这里的“碧眼胡”指的是外国人,而“西来”则指外来的影响。诗人忧虑这些外国人可能会带来不良的文化冲击,对中华文化造成伤害。
最后两句:
第四十一句:“道人僧之杰,老骥犹伏枥。”诗人称赞那位道人是杰出的僧人,尽管年迈但仍保持着旺盛的斗志。这里的“道人”指的是和尚,而“僧之杰”则表示他在僧人中出类拔萃。诗人用老马比喻这位道人,虽然年岁已高但仍像一匹骏马一样充满活力。这里的“老骥”指老马,而“伏枥”则表示卧在马槽边。诗人用这个典故表达了对这位道人顽强精神的赞美之情。
第四十二、三十六、四十四、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五零、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句子:
最后一联:
“安得大宝坊,降魔扫妖癖。”诗人希望能找到一座神圣的殿堂(大宝坊),在那里可以铲除一切邪恶和迷信,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这里的“大宝坊”象征一个充满正义和智慧的地方,而“降魔”则表示消灭所有邪恶势力。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憧憬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