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得遇乐清贫。欣住环墙怕惹尘。炼气气和神恋气,愿神神爽气安神。
宰公请我求追荐,小子慈心奉善因。救拔亡灵超上界,孤魂滞魄总朝真。
【注释】
一从得遇乐清贫:乐清,地名,这里指乐官。乐官的职位虽低微,但能得遇贤人。
欣住环墙怕惹尘:欣住,安居;环墙,围墙;怕惹尘,害怕沾上尘埃。
炼气气和神恋气:炼气,修炼元气;气和神,精神与元气相融。
愿神神爽气安神:愿神,希望神仙;神爽气安神,精神爽朗,心安神定。
宰公请我求追荐,小子慈心奉善因:宰公,官府官吏;小子,对年轻男子的尊称;慈心,慈爱之心:奉善因,行善积德,报答恩情。
救拔亡灵超上界,孤魂滞魄总朝真:救拔,救助,超脱;上界,天界。
【赏析】
《十报恩》是宋代杨亿的一首七言诗。诗人在诗中通过描写乐官的苦乐,抒发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追求。
首句“一从得遇乐清贫”,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境遇的感慨。乐官虽然身处清贫之中,但却能得遇贤人,这让他感到十分欣慰。这里的“清贫”并非贬义,而是诗人对于人生境遇的一种豁达态度。
诗人用“欣住环墙怕惹尘”来表达他对于居住环境的担忧。他认为,居住在围墙之内,虽然可以避免外界的干扰,但却容易沾染尘埃。这种担忧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活琐事的敏感和谨慎。
在“炼气气和神恋气”一句中,诗人却展现出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心境。他认为,修炼元气、精神与元气相融,是一种至高的享受。这种境界不仅体现了诗人的精神追求,也展现了他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
接下来的“愿神神爽气安神”一句,则进一步升华了诗人的情感。他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颗纯净的心,让心灵得到安宁和满足。这是一种对于生命本质的追求,也是诗人对于人生意义的深刻探索。
最后两句“救拔亡灵超上界,孤魂滞魄总朝真”,则是诗人对于生死观的独特见解。他认为,通过修炼和行善,人们可以摆脱生死轮回的束缚,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这种观点既体现了他的慈悲之心,也展示了他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整首诗以乐官为主人公,通过描写其生活的点滴,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境遇的思考和感悟。他对于清贫与富贵的取舍、对于世俗与心灵的选择、对于生死轮回的态度等,都充满了哲理性和思辨性。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一首寓言诗,它通过具体的形象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