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径入幽谷,磴迂景更延。
阳光时翳竹,石色写冷泉。
不见琅琊寺,心知白云边。
残僧恋幽景,断臂初非禅。
岁暮少风雪,回禄稍擅权。
海内有此亭,夺去宁非天。
中有不坏者,断碑犹宛然。
逋民半吴越,过客多幽燕。
树根落断崖,聊挂从军鞭。
鸟啼空落日,野色愁寒烟。
月上人归尽,山空水溅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游醉翁亭》。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译文:
一条小路深入幽静的山谷,曲折的小径使得景色更加延绵不绝。
阳光透过竹叶时隐约可见,石色的冷泉让人感觉清凉宜人。
没有看见琅琊寺,却知道它位于白云边。
残存的僧人留恋这片幽静的风景,断臂并非为了修行。
到了年底,少有风雪,回禄(火神)稍有权势。
国内有此亭子,胜过天赐的美景。
其中有不毁坏的地方,断碑依然清晰可辨。
逃亡的人多来自吴越,过客大多从幽燕而来。
树根落入断崖之上,只能悬挂着曾经跟随军队征战的战鼓。
鸟儿在空荡荡的夕阳中啼叫,野外的颜色使人感到愁苦寒烟。
月亮升起时,人们都已归家尽兴了,山中空寂,水声溅溅如飞珠。
注释:
- 一径入幽谷: 进入一条小路到幽深的山谷中。
- 磴迂景更延: 小径弯曲曲折,景色也因此而更加延绵。
- 阳光时翳竹: 阳光透过竹叶间隙照射进来,形成斑驳的光影。
- 石色写冷泉: 石头的颜色如同冷泉水,给人一种清冽的感觉。
- 不见琅琊寺: 未能看见琅琊寺,但心中明白它的位置。
- 心知白云边: 心里知道它位于白云之边。
- 残僧恋幽景: 残留的僧人仍然留恋这片幽静的景色。
- 断臂初非禅: 断掉的手臂原本不是为了修道用的。
- 岁暮少风雪: 年末时节,少有风雪。
- 回禄稍擅权: 火神回禄(火神祝融)稍微有了一点权力。
- 海内有此亭: 全国范围内有这样的亭子。
- 夺去宁非天: 夺取了如此美景,难道不是天地赐予的吗?
- 中有不坏者: 此亭中还有未被毁坏的部分。
- 断碑犹宛然: 尽管断碑已经残缺不全,但仍清晰可见。
- 逋民半吴越: 流亡的人们大多来自吴越地区。
- 过客多幽燕: 过客大多是从幽燕地区来的。
- 树根落断崖: 树根落在了断崖上。
- 聊挂从军鞭: 只好将跟随军队征战时的战鼓挂在树上。
- 鸟啼空落日: 鸟儿在空旷的落日中啼叫。
- 野色愁寒烟: 野外的颜色令人感到愁苦,寒烟飘渺。
- 月上人归尽: 明月高挂,人们都已经回家了。
- 山空水溅溅: 山中空寂,水声溅溅作响。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凄凉的山水画面。诗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深刻的感悟,展现了醉翁亭的独特魅力以及作者对这个美景的喜爱之情。
诗的开篇“一径入幽谷”,就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深邃幽静的自然画卷。接着“磴迂景更延”和“日光时翳竹”两个短语进一步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美态,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清新自然的世外桃源之中。
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对于世事的感慨。“不见琅琊寺”一句不仅表现了对寺庙地理位置的了解,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于世俗纷扰的无奈与超脱。而“断臂初非禅”,则反映出作者对于人生无常、一切皆空的认识。
最后两句“岁暮少风雪,回禄稍擅权”,更是以自然界的现象隐喻人生的变迁与无常,给人以深远的哲理思考。整首诗通过对醉翁亭周边环境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以及对于人生态度的淡然。
这首诗通过对醉翁亭及其周边环境的精细描绘,展示了一种宁静、和谐而又略带忧郁的美,体现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深沉的情感以及对自然与人生哲理的深刻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