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书如护儿,救燎如救饥。
可笑亦可怜,似高还似痴。
为此阳冰篆,法传丞相斯。
长楸蹙骐骥,快剑斫蛟螭。
瑚琏祖庙器,衮冕岩廊姿。
夜光含圭角,春水变华滋。
观物独写妙,苦心人得知。
入石疑无笔,妙处君独窥。
庐陵千载人,叹此尤崛奇。
一旦随灰烬,世疑峄山肥。
成坏固有数,惜哉徒尔为。
永成吾不预,既坏那可追。
当其将坏闲,万一神护持。
一物尚不忍,其馀可类推。
乃知放麑翁,仁心不吾欺。

【注释】

阳冰:唐代书法家,有《篆势》一卷。

书:书法

护:保护

救:救助

儿:孩子

燎:火烧

高:高傲的人

痴:愚蠢的人

为此:因此

法:方法

传:传承

丞相:丞相的职位

长楸:高大的树木名

蹙:压抑

斫:砍削

蛟螭:龙蛇之类

祖庙器:祖宗祭祀用的器皿

衮冕:帝王所戴的礼冠

华滋:指春天的草木繁盛

观物:观察事物

妙:精妙绝伦

苦心人:有苦心的人

入石:刻入碑石

疑:怀疑

笔:书写工具

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

成:形成、建成

坏:毁坏、坍塌,这里指毁弃、毁坏

成坏:成功与失败。

固有数:自然有其规律。

预:参与

既坏那可追:既然已经毁坏那就无法挽回了。

当其将坏闲(xián) :正在将要毁坏的时候。“闲”通“间”。

万方神:指天地万物。

乃知放麑翁(lí):这才知道那位放麑(鹿)的老人。

仁心不吾欺:他仁爱的心是不会欺骗人的。

【赏析】

此诗以咏篆书之难为题,抒发自己对篆书的理解和感受,表达了对篆书艺术成就的高度赞赏和对篆书作者的崇敬之情。诗中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描绘了篆书的精妙绝伦,以及篆书作者的非凡才华。同时,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于篆书创作过程中的艰辛与困难的认识,以及对篆书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关注。

第一句“护书如护儿”,用“护”字形象地表达了篆书创作的艰难和细致。篆书是汉字的一种书写形式,它需要书法家用心去感受、理解汉字的笔画、结构和意境,才能将其完美地表现出来。这种创作过程就像是在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充满了关爱与责任。

第二句“救燎如救饥”,则是用“救”字来形容篆书在紧急情况下的重要价值。篆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书法艺术,它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无数风雨洗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在危急时刻,篆书就像救命的火种一样,能够照亮人们的心灯,给予人们希望和力量。

第三句“可笑亦可怜”,则用“笑”与“怜”两个反义词来表达篆书艺术的独特魅力。篆书虽然是一种古老而古老的书写形式,但它却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它的线条优美流畅,结构严谨对称,充满了灵动与生机。这种艺术风格让人感到可笑又可怜,因为篆书的艺术性是如此的高超,以至于让世人都无法完全领会其中的奥妙。

第四句“似高还似痴”,则是对篆书艺术特点的形象概括。篆书的线条虽然看似高耸挺拔,但实际却蕴含着一种深沉的智慧和情感。这种线条的运用既有高度又有深度,既有力度又有柔美。它既有着智者般的冷静和沉稳,又有着愚者般的纯真和执着。这种既高又痴的特点,使得篆书成为了一种难以模仿和超越的艺术形态。

第五句“为此阳冰篆”,则是对篆书作者的赞美。阳冰是唐代一位著名的篆书书法家,他的篆书作品以其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风格而著称于世。这首诗正是以赞扬阳冰的篆书技艺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大师的敬仰之情。

第六句“法传丞相斯”,则是对篆书传承和发展的关注。篆书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它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和奉献。在这里,作者提到了“丞相”,即历史上的一位著名宰相——张良。张良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他在秦朝末年帮助刘邦建立汉朝,成为汉初三杰之一。然而,他的智慧并不仅仅体现在政治领域,更体现在他对篆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上。

第七句“长楸蹙骐骥”,则是对篆书技艺精湛的赞美。长楸是一种高大的树木,它的形状独特而优美;骐骥则是一种骏马,它的速度极快而敏捷。在这里,作者用长楸和骐骥这两个形象来形容篆书的线条,它们既有着长楸般高大挺拔的气势,又有着骐骥般迅疾灵动的美感。这种线条的运用不仅展现了篆书技艺的高超,也体现了书法家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第八句“快剑斫蛟螭”,则是对篆书技艺创新的追求。在古代,篆书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篆书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保持其生命力。在这里,作者用“快剑”来形容书法家们手中的笔墨,它们如同锋利的宝剑一样,能够斩断一切阻碍和束缚。同时,“快剑”也能够斩断一切错误和偏见,让人们重新审视和认识篆书的价值和意义。

第九句“瑚琏祖庙器”,则是对篆书地位和作用的肯定。瑚琏是一种珍贵的玉器,它们被用于祭祀祖先的仪式中。在这里,作者用“祖庙器”来形容篆书的地位和作用。篆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财富。在国家和社会中,篆书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传承篆书艺术,人们才能够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十句“春水变华滋”,则是对篆书艺术魅力的赞美。春天的河水清澈甘甜,而春天的植物则生长茂盛。在这里,作者用“春水”来形容篆书的清新脱俗之美,用“华滋”来形容篆书的繁花似锦之景。这种美景不仅令人赏心悦目,更让人感受到篆书艺术的魅力和活力。

第十一句“观物独写妙”,则是对篆书创作者个性的赞赏。篆书是一种个性化极强的艺术形式,每一件作品都是创作者独立思考和创作的结晶。在这里,作者用“观物”来形容篆书创作者的观察能力和感悟力,用“独写妙”来形容他们独具匠心和创造力的表现。这些篆书作品不仅展现了创作者的个性和才华,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第十二句“苦心人得知”,则是对篆书创作者辛勤劳动的认可。篆书的创作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创作者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审美眼光。在这里,作者用“苦心人”来形容篆书创作者们的辛勤付出和努力追求。他们为了掌握篆书技艺而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为了传承和发扬篆书艺术而不懈奋斗。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篆书创作者们的不懈努力和付出,才使得篆书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第十三句“入石疑无笔”,则是对篆书技艺难度的形容。篆书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书写形式,它的线条需要在石头上留下痕迹而不被察觉。在这里,作者用“无笔”来形容这个神奇的现象,暗示着篆书技艺的难度和神奇之处。这种技艺要求书法家们在创作时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够达到完美的境界。

第十四句“妙处君独窥”,则是对篆书技艺精髓的揭示。篆书的美妙之处在于它的线条、结构和意境的完美结合。在这里,作者用“君独窥”来形容篆书技艺的精髓被书法家们独自领悟和欣赏。只有那些真正热爱篆书、用心去体会和感悟的人才能够真正领略到篆书的奥妙之处。

第十五句“庐陵千载人”,则是对篆书历史地位的肯定。庐陵是指江西南昌地区,自古以来便有文人墨客聚集于此。在这里,作者用“千载人”来形容庐陵地区历代以来一直有众多文人雅士致力于研究和传承篆书艺术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这些文人雅士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为篆书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发展篆书艺术的重要参考资料。

第十六句“叹此尤崛奇”,则是对篆书艺术价值的感叹。在古代社会,文人雅士们常常以书法作为表达自己思想、情感和品格的方式。在这里,作者用“尤崛奇”来形容这些文人雅士们通过篆书艺术来展现自己的独特个性和卓越才华的行为。这种艺术形式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社会影响。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邃智慧,也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风貌。

第十七句“一旦随灰烬”指的是篆书艺术受到摧残的命运。在古代社会中,战乱频繁、政治腐败等因素导致了许多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和毁灭。在这里,作者用“随灰烬”来形容篆书艺术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和毁灭。这些灾难性的事件不仅破坏了许多珍贵的文物资源和文化遗产,也使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和艺术成果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第十八句“世疑峄山肥”指的是人们对篆书艺术价值认识的误区。在古代社会,由于缺乏对篆书艺术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许多人对其价值产生了错误的判断和评价。在这里,作者用“峄山肥”来形容人们对于篆书艺术价值的误解和质疑。他们认为篆书只是一些琐碎无用的东西而不值得重视,甚至认为它们是低劣的工艺而已。这种观点不仅忽视了篆书本身所具有的深厚内涵和文化内涵,也忽略了它作为一门重要艺术形式的特殊价值和应用范围。

第十九句“成坏固有数”指的是篆书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在历史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