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性休教起怒嗔。
外身须认正,里头真。
日施方便做慈因。
清凉至,只在气精神。
财色莫相亲。
自然通大道,觉申申。
金丹结就出迷津。
登云路,玉洞看长春。

诗句解析:

  1. “道友求问” - 此句表明了作者正在回应一位寻求指导的朋友。
  2. “养性休教起怒嗔” - 这是一句重要的教诲,教导人们要修养性情,避免愤怒和憎恨的情绪产生。
  3. “外身须认正,里头真” - 强调个人外在形象的端正与内在精神的真诚。
  4. “日施方便做慈因” - 每日行善,积累慈爱的行为是达到高尚境界的基础。
  5. “清凉至,只在气精神” - 指出心灵的清凉与纯净来源于内心的平和与精神的充实。
  6. “财色莫相亲” - 避免过于关注财富和美色,保持内心的纯洁。
  7. “自然通大道,觉申申” - 通过自然的引导和觉醒,可以领悟到宇宙的根本法则——大道。
  8. “金丹结就出迷津” - 通过修炼,最终能够摆脱迷茫,达到觉悟的境界。
  9. “登云路,玉洞看长春” - 比喻通过修炼可以达到如登天界般的境界,在仙界的玉洞中看到永恒不变的春光。

译文:

  1. 朋友请求我解答关于如何修养性情的问题。
  2. 请不要因为愤怒和憎恨而伤害自己。
  3. 外表的正直和内心的真实性才是关键。
  4. 每日行善积德,这是通向高远境界的根基。
  5. 心灵的清凉与清净源于内心的宁静与精神的充盈。
  6. 避免过度追求金钱和美色,保持内在的纯净。
  7. 通过自然的引导和内心的觉醒,你可以领悟到宇宙的根本法则。
  8. 修行者最终能从迷惑中解脱出来,达到觉悟的状态。
  9. 登上云霄之路,在玉洞之中观看永恒的春天。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道家哲学的深刻理解,尤其是对“养性”、“清心寡欲”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核心概念的阐述。诗中强调了内外一致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外在行为端正、内心真正清净的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智慧。此外,诗中的意象丰富,如“金丹”和“玉洞”,寓意着通过修行可以实现精神上的提升和升华,达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深邃的哲理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