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者祸之的,何地非战场。
况有吏椎剥,宁免盗陆梁。
安贫即乐土,多财必遗殃。
人生守常分,世事胡可量。
我闻重叹息,临风几彷徨。
林霏掩苍翠,回首路杳茫。
远山衔落日,惨惨尘沙黄。
因思桃源中,人多寿而康。
山深事简寡,居安俗淳良。
不与外人接,别在天一方。
儿孙自生长,古今任兴亡。
世以为神仙,此说诚荒唐。
平生志远游,恨不穷八荒。
去家百里近,绝境见未尝。
邈与桃源居,异世遥相望。
安知千载下,以我非渔郎。
独恨无桃花,夹岸摇红芳。
花落春水涨,一苇或可航。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勃。诗中描绘了诗人对桃源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社会的忧虑。

第一句“小石塘源”描写了诗人所处的环境。这里的“小石塘”可能是一个自然景观,也可能是诗人心中的一个小天地。

第二句“利者祸之的,何地非战场。”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担忧。他认为,无论是什么样的地方,只要有利益存在,就一定会有争斗和斗争。

第三句“况有吏椎剥,宁免盗陆梁。”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观点。他担心,即使身处和平之地,也会有盗贼横行。

第四句“安贫即乐土,多财必遗殃。”是诗人对生活的看法。他认为,只要内心满足,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而过分追求财富只会带来灾难。

接下来的几句继续描述了诗人对桃源生活的向往。他认为,那里的人过着简单而纯朴的生活,没有战争和争斗。同时,他也担心这种理想状态是否真的存在。

第五句“我闻重叹息,临风几彷徨。”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困惑。他既羡慕桃源人的生活,又担心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

第六到第十句描绘了诗人在现实中的所见所闻。他看到山林中的美景,但无法停留欣赏;他看到落日下的山峦,但无法驻足观赏。这一切让他感到遗憾和失落。

第十一句“因思桃源中,人多寿而康。”是诗人对桃源人的赞美。他认为,生活在桃源中的人长寿而健康,这是他们最大的幸福。

第十二句“山深事简寡,居安俗淳良。”是诗人对桃源生活的向往。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像桃源一样简单而美好。

第十三句“不与外人接,别在天一方。”表达了诗人对桃源生活的渴望。他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纷扰,生活在一个宁静而美好的环境中。

最后两句“儿孙自生长,古今任兴亡。”是对桃源生活的总结和展望。他认为,桃源人能够世代相传,不受世事的干扰。而他自己也希望子孙能够在这片净土中成长,享受幸福的生活。

整首诗通过对桃源生活的描绘和对现实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他既羡慕桃源人的生活,又担忧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这首诗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独到的见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