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魄能传楚泽芳,何如倒载醉襄阳。

夕阴空照栽葵圃,宿雨难干打麦场。

龙去涎留丹井湿,燕归泥落墨池香。

枉将黍粽沉蛟窟,移与江村饷水荒。

五日

湘魄能传楚泽芳,何如倒载醉襄阳。

夕阴空照栽葵圃,宿雨难干打麦场。

龙去涎留丹井湿,燕归泥落墨池香。

枉将黍粽沉蛟窟,移与江村饷水荒。

【注释】

  1. 湘魄:指湘妃的魂魄,传说中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来,泪洒在竹上,竹子因之而节长数丈。
  2. 楚泽:指楚国的湖泊或水域,这里泛指楚国的美景。
  3. 倒载:醉酒的状态,即喝得酩酊大醉。
  4. 宿雨:夜晚的雨水。
  5. 龙去涎留:龙离去后留下的痕迹(如涎液等),形容事物虽已消失,但留下的痕迹仍然清晰可见。
  6. 燕归泥落:燕子归来时带来的泥土落在了哪里(暗示燕子可能飞过的地方)。
  7. 胥:通“胥”,这里指代地方官,古代称县令为胥。
  8. 江村:江边的小村落。
  9. 黍粽: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食物。
  10. 蛟窟:传说中的蛟龙居住之地。

【译文】
湘妃的魂魄能传递到楚国的湖泽,那美景胜过沉醉于襄阳的欢乐。
夕阳的余辉照耀着栽种的葵菜,夜雨绵绵难以干燥农田。
龙离去留下的唾液湿润了丹井,燕子归来带起泥土飘散墨池。
白白地将粽子扔进蛟龙的窟窿里,把它转移到江边的村子去款待那些饥饿的人。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个诗人在端午佳节时,对家乡自然风光和传统文化的怀念之情。全诗以屈原的典故开篇,点明了端午节的主题;接着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最后以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作为结尾,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整体上,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韵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