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抛火院,尘事难拘检。物外乐逍遥,总疏远、征徭赋敛。粗衣淡饭,据分且随缘,青峰畔,白云中,独把清闲占。
茅庐一厦,相称平生愿。里面但容身,也不在、浮华妆点。锁窗寂静,恣意任高眠,红日上,两三竿,犹自柴门掩。
注释译文:
心月照云溪本名蓦山溪山居述怀
我抛下官场,尘世的纷争已不再拘束。超脱物欲,逍遥自在,与世无争,远离征徭赋敛之苦。粗衣淡饭,但求满足自己的欲望,青峰白云之间,独享清闲。
茅庐一厦,相称平生愿。里面但容身,也不在、浮华妆点。锁窗寂静,恣意任高眠,红日上,两三竿,犹自柴门掩。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首句“心月照云溪”寓意心境如明亮的月亮照耀在云烟缭绕的小溪之上,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内心的平静与清澈。接着以“本名蓦山溪”为题,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
第二句“山居述怀”,表明这是一首描写隐居生活的诗作。作者通过“既抛火院,尘事难拘检”来表达自己摆脱了官场纷扰,追求内心宁静的愿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官场束缚的反感和逃避。
第三句“物外乐逍遥”,进一步强调了作者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活态度。他不再被世俗的琐事所困扰,而是选择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这里的“总疏远、征徭赋敛”指的是远离官场的纷扰,不参与国家征收赋税等事务,体现了作者淡泊名利的精神风貌。
第四句“粗衣淡饭,据分且随缘”,则是对简朴生活方式的具体描述。作者不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去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这是一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第五句“青峰畔,白云中,独把清闲占”,描绘了一幅宁静美好的山水画面。作者独自居住在青山绿水之间,远离尘嚣,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这种清静的环境使得他能够更好地领悟人生真谛,实现心灵上的升华。
第六句“茅庐一厦,相称平生愿”,则进一步强调了作者追求简单生活的决心和信念。他选择在茅屋中度过一生,这种简陋的住所恰恰与他追求的清高脱俗的生活理念相吻合。
第七句“里面但容身,也不在、浮华妆点”,表达了作者对于外在形式美的看法。他认为一个人的内在品质比外在的装饰更为重要,真正的幸福不在于外表的华丽,而在于心灵的充实和平和。
最后一句“锁窗寂静,恣意任高眠,红日上,两三竿,犹自柴门掩”则是对诗人生活状态的描绘。他选择了一个安静的角落作为自己的栖息地,不受外界干扰。在这个小天地里,他可以尽情地休息和放松,享受属于自己的片刻安宁。当太阳升起时,他会起床继续他的日常生活;当太阳西斜至消失时,他依旧会紧闭柴门,享受那份属于自己的宁静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