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悟离尘。炼汞烹银。把壶中、造化区分。虎龙调处,滋助阳初。亘理来容,元来面,本来身。
云水为邻。风月常亲。妙玄通、方称全真。忆师慈训,稍异常人。便字昌龄,名丹桂,号白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第一句,“幼悟离尘。炼汞烹银。”幼时即悟得脱离尘世的真谛,炼丹烹汞,以期达到长生久视之目的。炼汞烹银是炼丹术中的具体方法,炼制丹药时,需要将金属汞(水银)和金属银(银粉)混合在一起,通过火炼使之分离,然后分别提炼出来。

第二句,“把壶中、造化区分。”在壶中区分出天与地,也就是在壶中分辨清浊,使天地之气得以调和。造化是道教所指的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第三句,“虎龙调处,滋助阳初。”龙虎相调,滋养阳气。龙虎是道家所崇尚的祥瑞之物,此处用以比喻修炼中的阴阳配合。

第四句,“亘理来容,元来面,本来身。”亘理是道法自然的道理,来容是指自然而然地容受,本来身就是本性。

五、六句,“云水为邻。风月常亲。”“云水”是道家所说的仙境,这里指云山和流水;“风月”也是道教所追求的境界,指清风明月,这里指大自然的美好景色。此二句意谓自己与山水云月相亲,生活在清静恬淡的自然环境之中。

七、八句,“妙玄通、方称全真。”“妙玄”是指玄妙深奥的道理,“全真”是指达到最高修养境界的真人。这二句意谓只有掌握了玄妙之道才能称得上达到了最高的修行境界,而这种境界正是作者向往的理想生活。

九、十句,“忆师慈训,稍异常人。”回想起老师慈爱的教诲,我稍微不同于常人了。师指师傅,慈训指师傅的教导。

十一、十二句,“便字昌龄,名丹桂,号白云。”“字”“名”“号”都是虚词,没有实际意义,但能体现诗人的谦虚和自谦。这二句意谓自己虽然有“字”(名字)、“名”(字号)、“号”(别称),但却比不上老师的名字“昌龄”,也不如老师号上的“白云”,意即老师比自己高得多。

十三、十四句,“方称全真。”“方称”即恰好能够称为。这二句意谓自己的学问和品德刚好符合“全真”的要求,能够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道士。

十五、十六句,“念此心安,无愧于天。”“念”在这里是回想的意思。这二句意谓想起自己的所作所为,心里感到坦然、宁静,没有什么可惭愧的地方。

十七、十八句,“愿持此志,长保青松。”愿保持这份志向,永远像青松一样挺立不移。青松象征着高洁坚贞的品格,这里用以比喻作者高尚的情操和坚强的意志。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回忆自己学道经历的一篇自述词。上片写学习过程。开头三句说:幼年时就已领悟到离开尘俗的境界,炼取丹砂烹炼汞银,用壶中来区别天与地,龙虎相调滋养阳气。接着四句说:把壶中分清了天与地,龙虎相调滋补阳气。壶中的天与地就是宇宙万物,龙虎相调就是阴阳配合,滋润阳气就是保养生命。下片写学道以后的生活情趣。前两句说:跟山水为邻,亲近自然;与月色相伴,享受清风。后两句说:掌握着玄妙的道理才能配得上修道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才是我所向往的。结尾二句说:回想起老师的教诲,我稍稍与众不同于一般人。便字昌龄,名丹桂号白云。

作者自小就对道教十分崇敬,后来离家入山学道。在山上他专心致志地研究道教经书《黄庭经》,终于大彻大悟,获得了真谛。下山以后他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修炼,但是效果甚微。于是他又回到山上继续深造,最后终于修成了正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