惭非好客郑当时,猥荷高人不见遗。
顿悟可能参佛理,淡交谁是喜僧诗。
过从未许泥行数,属和多因险韵迟。
彼此缄縢各收拾,他年开卷两相知。

这首诗是作者应友人文蔚的邀请,在梅上人的家中作客时所作。

诗中表达了诗人谦逊自守、淡泊名利的性格特点,以及他对于佛理和诗艺的深刻理解。

首联“惭非好客郑当时,猥荷高人不见遗。” 诗人自称惭愧不是那种喜好交际的郑商人,而只是偶尔受到高人的恩惠而不被遗忘。这里用了“郑商”来自嘲自己的谦虚,同时表达了对朋友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颔联“顿悟可能参佛理,淡交谁是喜僧诗。” 诗人突然领悟到佛理的深邃奥妙,并感叹那些与自己交情不深却喜欢写诗的人。这里诗人以佛理为引,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对诗艺的热爱。

颈联“过从未许泥行数,属和多因险韵迟。” 诗人回忆起曾经有人请他写过几首诗歌,但都是些平庸之作,因此没有接受。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在诗歌创作中过于拘谨,总是担心押韵的问题。这里的“泥行数”指平庸之诗,“险韵迟”则是指诗歌创作的艰辛。

尾联“彼此缄縢各收拾,他年开卷两相知。” 诗人表示自己和朋友们之间虽然有分歧,但现在都已经各自收好自己的心思,期待着未来能够重新交流和了解彼此。这里的“缄縢”指的是关闭心扉,不再交流,而“开卷两相知”则意味着通过阅读和学习,可以重新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友情诗,诗人通过描绘自己与友人间的交往过程,表达了自己谦逊自守、淡泊名利的性格特点,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感激之情。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手法,如“郑商”、“泥行数”、“险韵迟”、“缄縢”等,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同时,诗人也通过对比自己和朋友的不同之处,展现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内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