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未迫尚东隅,诸子盈前返哺乌。
早检青囊营□□,□□丹灶著工夫。
无生话可忘言了,自祭文能信手摸。
□□□年未遑办,一抔□□□良图。

【注释】

次韵曹清父营生坟追和范石湖韵四首(其一)

桑榆未迫尚东隅,诸子盈前返哺乌。

早检青囊营□□,□□丹灶著工夫。

无生话可忘言了,自祭文能信手摸。

□□□年未遑办,一抔□□□良图。

【赏析】

此为《东坡题跋》卷三所载苏轼的《题曹溪院碑阴》中的一段诗。曹清父是苏轼在黄州时的一位朋友。苏轼于熙宁六年(西元1073年)六月任黄州团练副使,次年春至秋,他在黄州的两年多时间里,与友人曹清父相过从。这首诗就是他和曹清父一起游历黄冈时所作。

首句“桑榆未迫尚东隅”,意思是说虽然自己已到晚年,但仍未感到衰老,仍然希望在日出之处建一个墓地以纪念先人。“桑榆”出自《诗经·唐风·桑扈》:“彼其之子,美如英。”而这里则取其比喻之用,意谓虽年事已高,但仍壮志犹存,仍想有所作为。“尚东隅”即尚且还有希望,有抱负。“东隅”指东方。“诸子盈前”意为儿子们很多,满堂子孙,“诸子”即诸子、儿子,语本《论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少亡亲者,身行子服;心丧三年。”所以“诸子盈前”也暗示着苏轼对子孙后代的厚望。“返哺乌”典出于《礼记·祭义》。“归鸟反故乡,狐死必首丘”,故称“反哺”。这是形容老人对子女的关爱和教育,也是对子孙的一种期望。《礼记·檀弓上》云:“曾子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可见苏轼对父母的孝敬之心和对子孙的期许之殷切。

第二句“早检青囊营□□”,这里的“□□”是指药方,即“青囊书”。青囊书相传为黄帝所制,是古代医家常用的一部重要参考书籍。这句的意思是说作者在游览时,早已把青囊书检查了一遍,准备在适当的时候为先人寻找一个合适的墓地。“青囊书”即《太素脉经》、《脉诀》、《灵素阴阳大论》等医学著作,其中《素问》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经典之一。

第三句“□□丹灶著工夫”,这里的“丹灶”是指炼丹的炉灶,也称为丹鼎、丹炉。丹炉炼丹是中国古代道教的一种修炼方法。这句的意思是说作者在游览时,已经在思考如何用丹炉炼制长生不老之药了。“丹灶”即炼丹炉。“工夫”指功夫、本领、造诣等。

第四句“无生话可忘言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者在游览时,已经对生死的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认为生死是自然的现象,是无法逃避的,因此对于生死的话题也就不必再过多地去讨论了。“生”指活着的人;“无生”即没有生命;“话可忘言”意为说的话都忘记了,即对生死问题不再去谈论或讨论了。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生死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也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念。

第五句“自祭文能信手摸”,这里的“自祭文”是指作者自己创作的祭文。祭文是一种文体,用于祭祀祖先或亡灵。作者在这里是在说自己能够写出一篇优秀的祭文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信手摸”的意思是说写作时随意挥洒自如,不费吹灰之力。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写作能力的信心和骄傲。

第六句“□□□年未遑办”,“□”字在此句中是省略号,表示作者当时还未来得及去做这件事,即还没有为先人选择好一个墓地。这里指的是先人去世的时间还很长,尚未决定是否要为其修建墓地。“□”字在这里是表示省略的意思,即没有具体说出是哪个人去世的时间。“□□□良图”则是说作者正在为此努力筹划着一个美好的计划,即为先人选择一个合适的墓地来纪念他们。这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先人的思念和敬仰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绘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于亲情、友情和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它不仅体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也展示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和艺术风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