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历七南朝,几□□潮夜复潮。
湖上已无□□□,□□□有侍郎桥。
官同谢傅惭高洁,位过周公肆吝骄。
□□□心木绵鬼,秽声不与骨俱销。

【注释】

六月十二日侍郎桥感事:在端午节,人们常在这天举行龙舟竞渡的活动。这首诗是作者于大历元年(766)六月中旬在福州任所所作,当时诗人正在游览福州的名胜古迹,即福州的西湖、南明湖等,而诗中“侍郎桥”当为福州南明湖上的一座桥,因诗人曾在此地赋《送郑侍御》一诗,故此处指代福州。

□大历历七南朝:唐代有七个朝代先后统治过中国,这里指的是唐王朝。

几□□潮夜复潮:潮水涨落不定,时隐时显。

湖上已无□□□,□□□有侍郎桥:这里指的“□□”,可能是地名,但也可能是泛指福州一带。

官同谢傅惭高洁,位过周公肆吝骄:“谢傅”指东晋时期著名的清官谢安,“周公”指周代的忠臣周公旦。谢安曾为政清廉,为人高洁,后来被桓温诬陷,贬谪出京;而周公旦则是历史上有名的忠臣,曾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功勋,后来却被成王封为太师,却因贪恋权力,贪图富贵,结果被成王猜忌,最后被迫自杀。

□□□心木绵鬼,秽声不与骨俱销:这里指的“□□”,可能是“福州”的别称,也可能是指福州一带的方言,“心木棉鬼”指那些心怀嫉妒、妒忌别人的人,“秽声不与骨俱销”意思是他们的声音和行为并不与他们的肉体一同消亡。这句诗的意思是:那些心怀嫉妒、妒忌别人的人,他们的名声和行为并不会随着他们的死亡而消失。

【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大历元年(766)六月中旬,游览福州名胜古迹时所作。当时诗人正赋《送郑侍御》一诗,故此处指代福州。全诗通过对福州西湖、南明湖以及侍郎桥等自然景物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福州美景的喜爱和对当地官员腐败行为的不满。

首联“六月十二日侍郎桥感事”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福州西湖、南明湖等自然景物。这一联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杭州西湖的宁静、美丽与福州西湖的动荡、污秽进行了对比,生动地展现了福州西湖的荒凉之美。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福州西湖的担忧和忧虑之情。

颔联“官同谢傅惭高洁,位过周公肆吝骄”进一步揭示了福州西湖的腐败现状。这里的“谢傅”指东晋时期的名臣谢安,“周公”则是指历史上的忠臣周公旦,他们都是历史上公认的清官。然而,现在的官员们却贪恋权力,贪图富贵,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只关注个人的得失,不顾百姓的疾苦。这些官员们的贪婪和堕落已经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颈联“心木绵鬼,秽声不与骨俱销”则进一步揭露了福州西湖背后的黑暗真相。这里的“心木绵鬼”指的是那些心怀嫉妒、妒忌别人的人,他们的行为如同鬼魅一般让人难以捉摸。而“秽声不与骨俱销”则意味着这些人的言论和行为并不会随着他们的死亡而消失,反而会像鬼魅一样一直游荡在人们的心中。

尾联“赏析”对全诗进行了总结和升华。通过对比杭州西湖的宁静、美丽与福州西湖的荒凉、污秽,以及揭示福州西湖官员的贪婪和堕落,诗人表达了对福州西湖美景的惋惜和对未来的期望。同时,诗人也呼吁政府加强对官员的监管和约束,让官员们能够真正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