畴昔夏之夜,百虫无不鸣。
侵寻迫秋杪,惟有蟋蟀声。
微物乏巨喙,寒翅厉酸清。
露将化为霜,欲鸣声不成。
瓦石有深缝,缄默逃汝生。
不然且立死,焉问懒妇惊。
天地布肃令,讵别物重轻。
岂惟蝼蚁蛰,神龙亦潜形。
【注释】夏之夜:夏季的夜晚。百虫:各种虫类。鸣:鸣叫。侵寻:逐渐接近。秋杪(miǎo):秋季末,指秋天快要结束了。蟋蟀:一种昆虫。微物:微小的东西,指蟋蟀等。寒翅:寒冷的翅膀。厉酸清:声音尖利而凄清。露将化为霜:露水即将凝结成霜。欲鸣声不成:想叫唤的声音没有发出。缄默:沉默。逃汝生:逃避你的生命。立死:立即死去。焉问:何必。懒妇惊:懒妇被惊醒。蝼蚁、神龙:指小虫子和大虫子。蛰:冬眠。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小诗,写的是一只小蟋蟀在深秋时节的哀鸣。
首二句写蟋蟀鸣叫,“百虫无不鸣”一句,以百虫来代指所有生物,写出了蟋蟀鸣叫的普遍性;“惟有蟋蟀声”一句,则以特称的方式,突出了蟋蟀鸣叫的特点——只有蟋蟀在鸣叫着。“惟”字有“只”“单”“仅”的含义,这里用它,更增加了对蟋蟀鸣叫这一现象的强调意味,使读者感到蟋蟀的鸣叫非常突出,其他生物都已沉寂了;同时,也暗示出蟋蟀的鸣叫与其他生物的鸣叫不同,从而引出下文对蟋蟀鸣叫特点的描写。“微物”,指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乏巨喙”,即缺少强有力的口吻。“寒翅”两句写蟋蟀之小,它的翅膀是寒冷的,声音也是尖利而凄清的。“寒翅厉酸清”,既表明了蟋蟀的形体之小,又表现了它声音的尖厉;这既是对蟋蟀形象的真实刻画,也是对蟋蟀鸣声的真实描绘。“露将化为霜”,承上启下,写蟋蟀鸣叫的时间已到了深秋,到了露水将要凝结为霜的时候了。“欲鸣声不成”,承上一句,说明蟋蟀虽然在鸣叫,但是声音并没有发出,也就是说,蟋蟀鸣叫的目的是为了引起人的注意,但它却失败了。“瓦石有深缝”一句,是说蟋蟀无处可藏。“缄默”是“安静”的意思,“逃汝生”是“逃避你的生命”的意思,意思是说它不敢在瓦石缝隙里停留,只好逃走。这一句是对蟋蟀鸣叫失败后的反应,同时也揭示了蟋蟀的孤独和无助。
下面五句写蟋蟀的处境。“不然且立死”,承上句而来,意思是说,如果不及时躲藏起来,恐怕就要被活活地打死了。“焉问”两句,意思是说:天地之间,谁能够区分轻重呢?难道只有那些小虫子才冬眠吗?即使是神龙这样的大虫子,也要潜藏起来。“蝼蚁”与“神龙”都是比喻,蝼蚁指蟋蟀,神龙指大虫子。“亦”通“抑”,“岂惟”、“岂惟”连词组,意为“不但……而且……”,“亦”表反诘的语气,意思是说:难道只有那些小虫子才会冬眠吗?就连神龙也会潜藏起来。“蛰”是“冬眠”的意思,“亦”是表反诘的助词,意思是说:神龙也会冬眠的。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通过对比的方法,把看似平常的事物写得非常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