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子悼芙蓉,胡于木末采。
谁欤变秋树,水花俨高垲。
本非莲藕类,稍稍具姿彩。
厥植亦匪贞,朝泽暮已痗。
叔世尚浮卉,貌取实故萎。
吾庐百昌戕,一二此根在。
无奈儿女曹,爱之若芳茝。
曾不如荞穄,足用拯疲馁。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的《秋晚杂书三十首》中的第一首诗。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屈子悼芙蓉(屈原哀悼荷花):屈原是中国古代楚国的诗人,他的诗篇中有许多关于自然和生命的作品。这里的“屈子”指的是屈原,他用“悼”来表达对荷花的哀悼之情。荷花是一种美丽而高洁的水生植物,屈原在许多诗篇中都赞美过它的美丽。
胡于木末采(何人在水边的树梢上采摘):这里的“胡”是指“何处”,表示一种疑问的语气。“木末”指的是树木的末端,也就是树干的顶部。“采”则是采摘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问:“是谁在水边的树梢上采摘?”这可能意味着有人在采摘树上的东西。
谁欤变秋树(谁使得秋天的树木发生了变化):这句话是在说有人或某些因素使得秋天的树木发生了变化。这里的“变”可能表示改变了状态或性质。秋天的树木通常应该是凋零和枯萎的,但这里可能是在说它们被某种力量所改变,使其呈现出不同的样子。
水花俨高垲(水面上的水花显得高傲):这里的“高垲”指的是高远的地方,也可以说是高处。整句话的意思是说水面上的水花显得高傲,好像在高处一样。这可能是在形容水面上的水花在阳光照射下反射的光芒,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本非莲藕类(它并非莲藕一类):这句话是在说这种植物并不是莲藕一类的植物。莲藕是一种常见的水生植物,而这里可能是在说这个植物与莲藕不同。
稍稍具姿彩(它虽然有一些色彩):这句话是在说这个植物虽然有一些色彩,但并不鲜艳。这可能是在形容这个植物的颜色比较淡或者不够鲜艳。
厥植亦匪贞(它的生长方式也并不纯正):这句话是在说这个植物的生长方式并不纯正,可能是指它生长的方式不是那么规矩或者规律。
朝泽暮已痗(早上滋润晚上就枯萎):这句话是在说这个植物的生长周期很短,早上滋润的时候很茂盛,但到了晚上就枯萎了。这可能是在形容这个植物的生命过程比较短暂。
叔世尚浮卉(世俗的人偏爱浮华的植物):这句话是在说世俗的人喜欢那些浮华的植物,而不是真正的、有价值的东西。这可能是在批评当时社会中人们过于追求外表和虚荣,而不是内在价值。
貌取实故萎(外表吸引人却失去了真实):这句话是在说外表看起来很美但实际上却是虚假的,因此失去了真正的价值。这可能是在批评那些表面上很美好但实际上却没有实质内容的事物。
吾庐百昌戕(我的家园遭受了很多破坏):这句话是在说家园遭受了很多破坏,可能是指家园因为某种原因而变得破败不堪。这可能是在表达作者对家园受到损害的不满和悲伤。
一二此根在(只有这些根还在):这句话是在说虽然家园受到了很多破坏,但是还是有一些东西是留下来的,那就是这些根还在。这可能是在表达作者对家园仍然有希望和信念。
无奈儿女曹(我无可奈何地面对着他们):这句话是在说作者没有办法改变孩子们对于这些东西的看法和态度,只能无奈地看着他们。这可能是在表达作者对于无法影响下一代的无奈和无力感。
爱之若芳茝(他们却像喜欢芳香的芷草一样):这句话是在说孩子们却像喜欢芳香的芷草一样去喜欢这些东西,可能是因为这些东西给他们带来了快乐或者满足了他们的某种需求。这可能是在描述孩子们对于这些事物的积极态度和喜爱。
曾不如荞穄(甚至比不上荞麦):这句话是在说这些东西甚至比不上荞麦,可能是因为荞麦有更多的实用价值或者更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可能是在比较这些事物的价值和实用性。
足用拯疲馁:这句话是在说这些东西足够用来拯救那些疲惫和饥饿的人。这可能是在强调这些物品的价值和意义,认为它们是有用的、可以带来安慰和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