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有别峰,石树相因依。
兹晨偶流目,遥见青烟微。
未知此林下,谁家掩荆扉。
我亦欲一往,结茅纫槲衣。
秋饭所种粟,春羹自生薇。
今年四阅月,孤城闭贼围。
当其薪粲绝,无翅何由飞。
客谓郊关外,似觉事转非。
岁俭剽夺急,村荒游徼稀。
豺狼方磨牙,择人以自肥。
市隐世态恶,岩栖心事违。
四海岂不广,惆怅将焉归。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南山偶遇隐居的隐者的情景,表达了对隐者的赞赏和对现实社会的忧虑。
望南山别峰见树间烟出知有隐者 —— “南山”指代诗人居住的地方,“别峰”即独立的山峰,“树间烟出”是说在树之间隐隐约约地飘出一缕缕炊烟。诗人远远看到山间的烟,知道那里有位隐居的人。
南山有别峰,石树相因依 —— “南山”指的是诗人居住的地理位置,“别峰”即独立的山峰,而“石树”则是指山上的岩石和树木,“相因依”则表明这两座山峰之间相互依靠、相互依存。
兹晨偶流目,遥见青烟微 —— “兹晨”指的是清晨,“流目”即目光流转,“遥见青烟微”是指诗人在清晨时,目光流转间看到远处山间的袅袅炊烟。
未知此林下,谁家掩荆扉 —— “林下”指的是树林之中,“荆扉”即用荆条编成的门,“掩荆扉”是指有人在树林之中紧闭着柴门。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隐者的好奇和想要一探究竟的心情。
我亦欲一往,结茅纫槲衣 —— “我亦”表示诗人自己也想要去拜访,“结茅纫槲衣”是指在山林中搭建茅屋并穿上用槲树叶编织的衣服。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隐者的向往和愿意追随他的决心。
秋饭所种粟,春羹自生薇 —— “秋饭”指的是秋天收获的粮食,“春羹”则是指春天采摘的野菜,“自生薇”是指这些野菜自己生长出来的薇菜。这句诗描绘了隐者的生活状况,表达了诗人对隐者的羡慕和尊敬。
今年四阅月,孤城闭贼围 —— “今年”指的是这一年,“四阅月”则是四个月的意思,“孤城”则是指被围攻的城池,“贼围”则是指敌人的包围。这句诗描述了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表达了他对当前形势的担忧。
当其薪粲绝,无翅何由飞 —— “当其”指的是当它(指柴火)燃尽的时候,“薪粲绝”则是指柴火已经燃烧殆尽,“无翅何由飞”则是指没有了翅膀如何能够飞起来。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隐者生活的无奈和感慨。
客谓郊关外,似觉事转非 —— “客谓”则是指客人的说法,“郊关外”则是指郊外的关口之外,“似觉事转非”则是指似乎觉得事情开始变得不对了。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外界局势变化的担忧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岁俭剽夺急,村荒游徼稀 —— “岁俭”即年岁贫乏之时,“剽夺急”则是指抢夺掠夺的情况加剧,“村荒游徼稀”则是指村里荒芜,出游的机会也变得稀少。这句诗描绘了诗人所在地区的现状,表达了他对当地人民的同情和关注。
豺狼方磨牙,择人以自肥 —— “豺狼”则是指凶恶的野兽,“方磨牙”则是指正在磨牙准备捕食,“择人以自肥”则是指选择那些软弱可欺的人来满足自己的贪欲。这句诗揭示了社会上一些势力贪婪自私的本质,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道德败坏现象的厌恶和谴责。
市隐世态恶,岩栖心事违 —— “市隐”则是指隐居在市场附近的隐士,“世态恶”则是指世俗人情丑陋不堪,“岩栖心事违”则是指居住在山洞中隐居生活与自己的心意相违。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不满。
惆怅将焉归 —— “四海”则是指整个世界,“岂不广”则是指世界并不是那么狭小或狭隘,“惆怅将焉归”则是指心中充满了惆怅之情不知该去哪里才能找到归宿。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无助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人生意义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