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过城南门,即过城下渡。
岂无小笋舆,未若且徒步。
霜重船板滑,水涸岸石露。
我老人不识,小让樵者路。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然后结合全诗加以分析理解。

“初过城南门,即过城下渡”的意思是:刚刚走过城南的门,便要渡过城下的河。这两句是说诗人刚出城门,就要过河了。“初”,“刚刚”。这两句写出了诗人急切的心情,表现了他急于过河的迫切心情。“岂无小笋舆,未若且徒步。”意思是:难道没有小竹筏,还不如步行呢。这句写出了诗人在过河时,由于担心船被水冲走,而选择步行的艰难过程。“小笋舆”是一种小船,这里用“竹筏”来代称小笋舆。“岂无小笋舆”,意思是说:难道没有小竹筏吗?“未若且徒步”,意思是说:还不如步行吧!“岂无”是“哪里有”“怎么没有”的意思;“岂”表反问语气,“未若”是“不如”的意思。“未若且徒步”,意思是说:还不如步行。“我老人不识”,意思是说:我的年纪大了,还不懂得这个。“老人”指年老的人。这两句写出了诗人自己年迈多病,却还要步行过河的艰难情形。“小让樵者路”,意思是说:为了不耽误樵夫的路,我只好谦让一下。“小让”是“谦让”的意思;“樵者”是砍柴人。“我老人不识”,意思是说:我的年纪大了,还不知道谦让。诗人以“我老人”、“樵者”自比,写出了诗人年事已高,还不得不为别人着想的谦虚与体贴。“霜重船板滑,水涸岸石露。”意思是:因为天气太冷,船板结了一层冰,水流得也少,河岸边石头都露出来了。这两句写景生动形象。“霜重”是形容天气寒冷,“水涸”是形容河水很少,“岸石露”是形容河岸上的石头裸露了出来。这两句写出了诗人过河时的艰险情况。“我老人不识,小让樵者路”,意思是:因为我年龄大,还不知道怎么谦让,所以只能把路让给砍柴人。“小让”是“谦让”的意思;“樵者”是砍柴人。最后四句写出了诗人自己虽然年老,但仍有一颗善良的心,愿意为他人着想,表现出他高尚的道德品质。

【答案】

译文:“我刚出城门,就要渡河了。难道没有小的竹筏吗?还不如步行。天气很冷,船板上结了一层冰,水流得也少,河岸边石头都露出来了。我年纪大,还不知道如何谦让,只好把路让给砍柴人。”

赏析:此诗作于天宝六载(747),此时诗人正处在长安任左拾遗、监察御史的时期。诗人因直言进谏得罪了肃宗皇帝,被贬谪到南方任职。此诗就是诗人在南行途中写的一首诗。

首联“初过城南门,即过城下渡”二句写诗人刚刚走出城门,就到了河边准备过河。诗人从城门出来,便要过河了,可见当时的情况是紧急的。“岂无”二句写诗人考虑是否乘坐竹筏过河,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步行。竹筏是方便的交通工具,而步行是费力的,所以这里诗人宁愿步行也不乘坐竹筏过河。

颔联“我老人不识”三句写诗人因为年纪大了,还不会使用竹竿撑船过河,只好让路给砍柴人。“老人”一词,点明自己的身份,又说明自己年纪已经很大,但依然如此谦逊礼让,足见其品德高尚。

颈联“霜重船板”二句写天气太冷,船板结了一层冰,水流得也少,河岸边石头都露出来了。这是描写诗人当时的处境和感受,天气严寒,河面结冰,河水减少,河岸石头露出,这都是艰难的环境条件。

尾联“我老人不识”二句写诗人虽然年纪老了,但还知道为他人着想,不愿耽误他人的行程。诗人把自己的遭遇比作砍柴人,写出了自己虽受困但仍然关心他人的道德品质。

此诗表达了诗人在南行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的无奈与艰辛,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他人的关心与体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