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子。全真理。阴阳颠倒怎生使。啰哩凌,哩啰凌。
这头行,那头止。冲和上下分明是。啰哩凌,哩啰凌。

【注释】

重阳子:指道家的神仙。

全真理:全部都是真的道理。

阴阳颠倒怎生使:怎么能颠倒使用阴阳的道理呢?

啰哩凌,哩啰凌:指阴阳交错,相互矛盾。

这头行,那头止:这个方面是,那个方面就非。

冲和上下分明:天地之间,阴阳之气互相调和,上下分明。

啰哩凌,哩啰凌:阴阳交错,相互矛盾。

【赏析】
此诗为《古诗十九首》之一,表达了作者对道家哲学的理解。

第一句“重阳子”,指的是道家的神仙。这里的“重阳”可能是指重阳节,也就是农历的九月九日,这一天在中国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同时也是道教的重要节日。因此,这里的“重阳子”可以理解为在重阳节期间出现的神仙。

第二句“全真理”,强调了道家思想的核心——道(Dao),即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在这里,“全真理”可以理解为道家追求的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即一切事物都能顺应自然的规律,达到和谐的状态。

第三句“阴阳颠倒怎生使”,是对前两句的解释。这里提到了“阴阳颠倒”,这是道家哲学中的一个核心观念。在道家看来,世界是由阴阳两种力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如果这两种力量失去了平衡,就会引发各种问题。所以,“怎生使”可以理解为如何维持这种平衡。

第四句“啰哩凌,哩啰凌”,是对前三句的进一步解释。这里的“啰哩凌”可以理解为阴阳交错、相互矛盾的状态,而“哩啰凌”则可能是对这种状态的描述。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冲突的看法,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阴阳之间的失衡。

最后一句“这头行,那头止”,是对整首诗的总结。这里的“这头行”可以理解为一种积极的态度或行为,“那头止”则是一种消极的态度或行为。作者通过对比这两种态度或行为,强调了道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即既要积极进取,又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以达到和谐共生的目标。

这首诗通过对道家哲学的理解,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同时也传达了道家追求和谐、平衡的理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