岘山移柱石,流水辍恩波。
岘山
介绍
岘山是一座位于湖北省襄阳市的历史文化名山。岘山不仅是自然美景的代表,更是人文历史的象征。下面是对岘山的具体介绍:
- 地理环境
- 地理位置:岘山坐落于汉江西畔,襄阳古城东南。这一地理位置赋予了岘山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其在古代就成为文人墨客游历和欣赏的对象。
- 地质地貌:岘山以其奇峰、叠翠、云海著称,这些景观构成了岘山三绝之一的“奇峰”。
- 历史文化
- 文化背景:岘山是中华历史文化名山,其文化底蕴深厚,吸引了众多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前来游览观光。历代文人如李白、杜甫、苏轼、欧阳修、范仲淹等都曾在岘山留下了自己的诗文。
- 历史遗迹:岘首山上的堕泪碑和岘首亭等地标性的历史建筑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事件。羊祜、岳飞等名将在此地驻守,为岘山增添了军事和历史色彩。
- 人物影响
- 唐代大诗人:唐代大诗人孟浩然曾留下赞美岘山的诗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他的作品不仅表达了对岘山美景的赞赏,也反映了人们对历史的追忆和尊重。
- 现代改造:近年来,襄阳智谷文化开发公司投资巨资,对岘山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文化复兴工程。通过对断崖、矿区、山体的修复和重建,岘首亭、堕泪碑等历史建筑得到了恢复,使得岘山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岘山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宝库,也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地。它以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让人们能够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悠久的历史文化魅力。
相关推荐
注释:我移走了岘山的石柱,使得流水不再停歇。 赏析:这是一首七绝,诗人在岘山之畔,感叹人事变迁,感慨人生无常。诗中“移柱石”和“辍恩波”两个动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情感变化,从欣喜到悲伤。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无奈和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岘山 南边会要地,山水控雄壮。 峨峨峙岘首,浓绿叠千嶂。 群峰相迤逦,顽石厕其间。 汉流纪东麓,汪洋涨水湾。 原隰错绮组,云织纤纩间。 景物革四时,眺听增万状。 羊公昔镇抚,平定吴国霸。 经国有馀裕,登访此山岗。 表表岘形势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鉴赏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提示来概括答案要点。 “岘山”:山名,在今湖北省南漳县西南。这里借指汉昭帝时期的著名贤臣张良,因封为留侯而葬在岘山之阳。“羊公”,即羊祜(239—313),字叔子,南阳郡西鄂县人。他年轻时就有志于天下,博学多闻,善于清谈,以识拔后进闻名当世,历任荆、益二州刺史。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灭吴统一全国
诗句释义: 1. 天下名山数南国,岘首首推襄汉域。 - 注解: 天下著名的山中,以南国的岘山最为著名。 - 赏析: 此句开篇点明主题,即以岘山为全国名山中的佼佼者。 2. 前年假节使湖外,道出铜鞮一攀陟。 - 注解: 前年我被授予官职,被派到湖外执行任务,在铜鞮县攀登了一座山。 - 赏析: 描述了诗人当年奉命前往某地的经历,表达了对当时环境的适应和探索精神。 3. 檀溪西下烟雨繁
注释:汉江水波平远,高耸的山岳巍然矗立;人们仰望着羊祜和王济的美誉。 赏析:此诗描绘了诗人站在岘山高处,遥望远方,感叹历史英雄人物功业未成的情景。其中,“共仰羊王誉充□”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代英雄们的敬仰之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题岘山》。下面逐句释义: 1. 仙翁移守明年春,□书小子中自论。 仙翁(仙人)即将离开,明年春天再回来。他的儿子中自论(议论),对此事进行评论。 2. □嗟羊公不血食,乃表乞庙于山樊。 有人感叹羊祜没有享受到祭祀,于是在岘山上为羊祜建庙祈求神灵保佑。 3. 因复为山发风咏,辞气浩浩涵胚浑。 因此又为岘山写了一篇风咏文章,言辞浩荡,气势磅礴。 4. 又不柬弃贱且鄙
岘山 否则楚山尽奇秀,岂将怀□□□村。 山旧有亭亭有碑,碑前□见堕泪痕。 独使庭坚忽不祀,可□今古多朱轓。 仙翁下车郡即治,旋日鞭马城南奔。 踟蹰山头念往事,言不轻发心暗扪。 吾州祠宇数十百,何功何惠牲牢飧。 而令公作若敖鬼,嗟我庸敢夸雄藩。 玉书寻许□祀典,庶令贤者终天存。 士民欢笑□□诏,□□日□新宫垣。 梁国入吴毁淫祠,泰伯子胥方独尊. 南阳守睦祠子陵,浙东薄俗渐已敦。 仙翁还作叔子庙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峤的作品。下面是对每一行的解读: 岘山 襄阳有佳山,名著无如岘。 岘山位于襄阳,它是襄阳的名胜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山”。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岘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尝休贤达足,我独愧未践。 诗人曾经休息过,与贤达共游,感到非常满足,但我却没有亲自去体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未能亲身体验岘山美景的遗憾之情。 君侯把麾符,政暇兴不浅。 君侯(即君主)拿着军旗指挥作战
【注释】 岘山:山名,在今湖北省襄阳市。南,指襄阳。游尘昏岘首:游子们来此游览,尘土飞扬。游人如云,岘首为之增辉。岘首:即岘山。 关:指襄阳附近的关口。无百步:没有一百步那么远。旷荡:空旷广大。吞楚薮:吞食楚国的郊野。楚:古时国名,以地多产竹而得名。 登高忽惆怅:登高而感伤。意有偶:情有可怪之处。意,情;偶,异乎寻常。 谁复知:还有谁能知道呢?嗟我生苦后:叹息人生苦短,不如归隐。 团团山上桧
【注释】 ①叔子:指晋代名将羊祜,字叔子。②儒生:指儒家学者。③游衍:游荡。④赤心:忠心。置人腹中:比喻以诚待人。⑤吴境:三国时吴国境内。晏然:平静无事。⑥卓哉:多么了不起啊。古人言:古人的话。⑦德:道德。险:险阻。 【译文】 羊叔子(羊祜)是儒生,在岘山上游玩。 赤诚之心放在别人的心里,不依赖自己的威力来显名。 吴国境内也平静无事。 谁能遣去我流下的眼泪? 古话说得好,德行比危险更重要。
【注释】 岘山:地名,在今湖北省襄阳市西北。 大名终不灭:名声永垂不朽。大名,指诸葛亮的名声。晋代诗人左思《蜀都赋》中有“名实载焉”之句,此处用典。 堕泪此山碑:指诸葛亮在岘山上立的石碑。传说他临终时对儿子说:“汝与吾俱受其累,复能弱子抱遗型而泣乎?”(事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后进才非乏:后来的人才能不是没有的。 风流尔足师:你的风采足以为后人学习。尔,你。 古堂阴汉水,新路改城池
【注释】 岘山:山名,在今湖北襄樊市南。传说三国时诸葛亮曾在这里隐居。 窥:偷看。 曲水:弯曲的水。桃溪:指桃源溪。因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之语,故后人遂以桃源溪代称此处。 四百峰头见,东风一杖藜(lí):指站在高高的山顶上,只见四周群山环绕,只有一条小路通向远方的桃源溪旁。这里形容地势险峻,景色秀美。 【赏析】 首句“野云窥玉洞”,用“窥”字写野云飘忽不定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解答时,需要仔细阅读题目所给的诗词,理解其意思和思想情感。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分析关键词语的含义,最后将诗句和注释联系起来进行赏析。 “苍山走南门,雉堞隐相并。”“苍山”是山名,“雉堞”是古代城上防御用的矮墙;“南门”,是指襄阳城的南门。诗人登上襄阳城,看到苍山耸立在南门口,城上的矮墙相互连接。 “明湖眇东汇,乱石皆北向。”“明湖”指的是襄阳城西的护城河
【注释】岘山: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相传为三国时蜀汉名将诸葛亮(孔明)被刘备追封为武侯后,曾在这里隐居。萧萧:风吹动树木发出的声音。羊公祠:指晋末至南朝宋初羊祜所建的碑亭,后人在此立祠纪念他。凭栏:靠在栏杆上眺望。寻常:平常,普通。青山石:指山石,这里比喻青山绿水。行人:指过往行人。洒泪:落泪。 【赏析】此诗是诗人在岘山上凭栏远眺时触景生情而作。全诗语言朴实无华,但感情深沉凝重
【注释】 岘山:山名,在今湖北省襄阳县西。羊叔子:指羊祜。去思碑:纪念他功劳的碑石。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为羊祜所立的纪念碑而写的。羊祜是晋武帝时的重要将领和地方官,以治水有功被提升为荆州刺史,后因与王浑不和而被贬谪到吴兴郡(今浙江湖州市)。公元283年,羊祜任荆州剌史时,曾率军大败吴国大将陆抗,收复了被占领的江陵、益阳等地,并派兵击退了吴国的进攻,使吴国大败。羊祜在荆州两年中,政绩卓著
【诗句释义】 岘山:指山名,因三国时刘备曾驻军在此山而得名。 雨花春色满香关:雨花是地名,香关是地名,位于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汉阳门外一带。 湖水悠悠对客闲:湖水荡漾,湖面上飘着片云,鸟儿在湖面上飞来飞去。 帆带片云归鸟外:渔船带着片云飘向湖面之外。 石延苍藓出林间:石壁被青苔覆盖,显得苍郁。 支遁栖禅正买山:晋人支遁隐居于此山中。 不是为扶鸠杖出:这里用“扶鸠杖”比喻拄着拐杖。
【注释】 岘山:山名。在湖北省襄阳县西北,汉末诸葛亮曾隐居于此。 自爱:自得其乐。 闲云低野岫:悠闲自在的云朵飘动着,仿佛低垂到山中。 清波:明亮的水面。 惊禽:受惊的鸟。 林麓:树林。 薛萝:草本植物,一种蔓生的植物。 【赏析】 《岘山》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作者退居山林、寄情山水的生活。首联写山中的绿树;颔联写静观山中景物,并抒发了作者的情怀
【注释】 岘山:今湖北襄阳市南,汉末刘表筑城于此,晋朝时改名为襄阳,后成为军事要地。 百尺俯层巅:百尺高的山峰俯视着层峦叠嶂的山巅。 扶杖:手拄拐杖。 台榭大都唐以后:指唐代以后的台阁、亭榭大多已废。 觞诗最盛宋中年:指宋代酒席上诗歌吟诵最为兴盛。 云昏乔木遮僧院:云雾迷茫遮住了树木,僧人在寺院中被遮蔽。 风约飞花堕钓船:风吹动飘落的花瓣落在渔船上。 日暮洼樽亭畔望:太阳西沉时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浮生几载青山酒,名士常为万古愁。 双泪偶挥羊太傅,一碑如补晋春秋。 楼传黄鹤仙何在,佩解明珠水自流。 今日敬儿天下满,襄阳片石若为留。 译文: 人生短短几十年,像青山中的美酒。名士常常为万古之愁所困扰。偶尔挥泪,想起羊太傅的事迹,那碑文仿佛是补全了晋朝的历史。传说黄鹤楼的仙人已不再,佩饰解开,明珠随水流去。今天敬儿天下都太平,但襄阳那块石头,我还想留着。 注释与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赏析作者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把握诗歌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诗歌的情感。“当涂典午事纷纭”中“当涂”“典午”指东晋末年司马氏的专权,“事纷纭”指朝政混乱;“西蜀山川付暮云”中“西蜀”泛指蜀地,“山川”暗含江山多难;“我到岘山无泪洒,秋风曾拜卧龙坟”中“岘山”是诸葛亮死后被埋葬的地方,所以这里借代诸葛亮,“无泪洒”指对国家大事无能为力
岘山 我闻羊叔子,登临俯襄沔。 如何来兹邦,有山复名岘。 出郭既不遥,入林亦匪浅。 高树瞰碧波,古径缘苍藓。 亭下老石尊,颜李昔流湎。 清风邈难即,盛德固所缅。 愿言溯流光,幽芳或可搴。 注释: - 岘山:指湖北襄阳附近的岘山,因山上有“汉末三顾堂”而闻名。 - 我闻羊叔子:羊叔子,指羊祜,他曾担任荆州都督,对襄阳有深厚的感情。 - 登临俯襄沔:登上岘山,俯瞰襄阳和沔水一带。 - 如何来兹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