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丘而望远海

登高丘,望远海,万里长城今何在。
坐使神州竟陆沉,夷甫诸人合葅醢。
望远海,登高丘。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归枕蓬莱漱弱水,大观宇宙真蜉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高丘而望远海》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创作的一首著名诗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的作者
  •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他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时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的诗作广袤豪放,意境深远,其诗风以豪放、奔放、想象丰富和语言华美著称。
  1. 写作背景
  • 《登高丘而望远海》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即李白南游吴越之时。当时唐玄宗沉湎于佛道,喜好神仙,追求长生不老之事。李白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作了这首表达自己对现实不满和对理想境界向往的诗歌。
  1. 诗歌原文与译文
  • 原文如下:“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飇涛朝驾车,今古长乖隔。”“六鳌”二句:传说东海中有巨鳌,六只脚支撑着大海中的岛屿;“三神山”则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诗句表达了对古代神话的质疑和对现实的反思。
  • 译文为:“六只鳌鱼的骨头都结上了霜,那传说中海上的三座神山又在哪里呢?波涛汹涌,仿佛是早晨才出发的车驾,现在古今相隔遥远。”
  1. 诗歌鉴赏
  • 此诗通过抒情主人公登山望远而想到:传说中的神仙及仙境并不存在;秦始皇、汉武帝一方面穷兵黩武,一方面梦想长生不老,但最终难逃死劫。这反映了诗人对于现实政治和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1. 文学影响
  • 《登高丘而望远海》不仅展示了李白作为“诗仙”的卓越才华,也体现了唐诗的多样性和深度。此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的《登高丘而望远海》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的诗歌,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其成为值得深入探讨和欣赏的作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