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山揭高厓,涂山耸横崿。
长淮出两间,中断见斧凿。
洪流受束缚,浪起石斗角。
谁能为此功,在昔大禹作。
至今遗庙存,香火乃寂寞。
我来问邑人,往事竟缅邈。
于时春正深,草木尚荒落。
登临欲开豁,睹兹反不乐。
更伤卞和泣,三献空抱璞。
晋冀纪行十四首荆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晋冀纪行十四首荆山”是唐代诗人徐贲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表达了作者对古人大禹治水功绩的敬仰和对历史遗迹的感慨。下面将详细分析这首诗:
- 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
- 徐贲的生平与成就:徐贲(生卒年不详),字文通,唐初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其作品以诗歌见长,尤擅长写边塞和咏史题材。他的诗作多采用五言或七言的形式,以表达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壮阔的边塞景象。
- 创作背景:徐贲在唐初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包括中书侍郎、礼部尚书等。他在政治生涯中也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但最终因卷入宫廷斗争而遭贬谪。尽管如此,他并未放弃文学创作,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
- 诗歌原文解析
- 诗句解读:“荆山揭高厓,涂山耸横堮。长淮出两间,中断见斧凿。” 这句话描绘了荆山高耸入云的景象,以及涂山横亘如屏障般的壮丽景色。通过对比荆山和涂山的雄伟,诗人展现了自然界的宏伟与神奇。
- 诗句解读:“洪流受束缚,浪起石斗角。” 这句诗表达了大禹治水后,长江水流受到约束,波涛汹涌,浪花拍打着岩石,形成奇特的地貌。这里的“斗角”形象地描绘了波浪撞击岩石时形成的壮观景象。
- 诗句解读:“谁能为此功,在昔大禹作。” 诗人在这里提问,是谁能够完成这样的伟业?在古代,大禹被认为是治水英雄,这里暗示了大禹治水的功劳不可磨灭。
- 诗句解读:“至今遗庙存,香火乃寂寞。” 虽然大禹的功绩被后人铭记,但是如今只有庙堂依旧,香火不再旺盛,反映了历史的变迁以及对过去的怀念。
- 诗句解读:“我来问邑人,往事竟缅邈。” 诗人来到这里,向当地的居民询问关于大禹的故事,却发现往事已经遥远而难以追溯。这种怀旧的情感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和历史的沉重。
- 诗歌主题与情感表达
- 历史与现实的反思:通过对大禹治水事迹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功绩的敬仰,同时也引发了对历史变迁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在大禹的庙宇中只剩下香火不旺的场景中,诗人表达了对过去辉煌历史的怀念以及对未来可能的遗忘的忧虑。
- 自然与人的关系:诗中的自然景观与人的历史活动相互映衬,展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伟大。通过对荆山、涂山等自然景观的描写,诗人传达了一种对自然力量敬畏的情感,同时也体现了人类对于征服自然、改造环境能力的自信与自豪。
- 诗歌的艺术特色
- 意象的运用:诗人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意象,如“荆山揭高厓”、“涂山耸横堮”、“长淮出两间”、“浪起石斗角”等,这些生动的意象不仅美化了语言,还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 韵律与节奏:徐贲的这首诗采用了传统的五言或七言格律,通过押韵和句式的起伏变化,创造了一种和谐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效果。这种韵律之美使得诗歌在朗读时更具音乐性,更易于打动人心。
- 情感的抒发:诗歌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感慨。诗人通过抒发自己的情感,与读者建立起情感上的共鸣。
- 诗歌的文化价值
-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徐贲的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上的成就,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记录了唐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时代背景,为后世提供了了解唐代文化和社会的窗口。
- 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诗歌中的叙述方式跨越了历史与现实,让读者能够在古今之间自由穿梭。这种对话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深度,也启发了人们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晋冀纪行十四首荆山》作为徐贲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示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氛围。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文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丰富的精神滋养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