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
西湖梦寻 · 卷一 · 西湖北路 · 昭庆寺 从历史变迁到文化传承,感受昭庆寺的传奇故事 1. 昭庆寺的历史沿革 - 石晋元年始创与钱氏乾德五年毁坏 - 宋太平兴国元年重建与戒坛设立 - 天禧初年改名昭庆及其火灾经历 - 明洪武至成化年间多次修复与火患 2. 昭庆寺建筑特色解析 - 狮子峰屯霞石为发脉 - 堪舆家称其为“火龙” - 大雄宝殿铺地石的独特之处 3. 昭庆寺在历史上的宗教活动 -
西湖梦寻·卷一·西湖北路·昭庆寺 宋元名画,不胜其湖景佛图之纸贵。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扑不开,牵挽不住。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恐大江以东,断无此二地矣。崇祯庚辰三月,昭庆寺火。是岁及辛已、壬午饥荒,民强半饿死。壬午虏鲠山东,香客断绝,无有至者,市遂废。辛已夏,余在西湖,但见城中饿殍舁出,扛挽相属。时杭州刘太守梦谦,汴梁人,乡里抽丰者多寓西湖
这首诗是张岱《大石佛院》的诗句,描述了大佛头的特点。 译文: 我少年时喜欢游玩,对名山进行探索。 泰山既危峨,补陀又杳渺。 天竺放光明,齐云集百鸟。 活佛与灵神,金身皆藐小。 自到南明山,石佛出云表。 食指及拇指,七尺犹未了。 宝石更特殊,当年石工巧。 岩石数丈高,止塑一头脑。 量其半截腰,丈六犹嫌少。 问佛凡许长,人天不能晓。 但见往来人,盘旋如虱蚤。 而我独不然,参禅已到老。 入地而摩天
``` 早莺争暖谷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 - 几处(何处)早莺(清晨的鸟儿)争暖谷(温暖的山谷),谁家(哪家)新燕(刚筑巢的燕子)啄春泥(筑巢)。 - 乱花(繁多而杂乱的花朵)渐欲迷人眼(逐渐让人眼花缭乱),浅草(浅浅的草地)才能没马蹄(才没过马蹄)。 - 最爱(最喜欢)湖东行不足(在西湖的东部行走不够)
诗句译文: 从杭州钱塘门向西而行,遥望着矗立于层峦山崖中的保俶塔,我的心早已飞向西湖之上。正午时刻步入昭庆寺,饮了茶,便乘小舟入西湖。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袁宏道对西湖美景的向往和欣赏之情。开篇即以保俶塔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期待已久的感觉。"午刻"二字则表明是在中午时分进入昭庆寺,而"心飞湖上也"则进一步强调了他对西湖的喜爱与向往。紧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进入昭庆寺后的情景,包括品茶
哇哇石在棋盘山上。昭庆寺后,有石池深不可测,峭壁横空,方圆可三四亩,空谷相传,声唤声应,如小儿啼焉。上有棋盘石,耸立山顶。其下烈士祠,为朱跸、金胜、祝威诸人,皆宋时死金人难者,以其生前有护卫百姓功,故至今祀之。 译文: 哇哇石位于棋盘山之上,昭庆寺的后方,有一个深不可测的石池。石池周围峭壁高耸,方圆可达三四亩。山谷中常常传出石池的回声,如同小孩儿的啼哭一般。石池上有一个棋盘石,耸立在山顶上
西湖梦寻 · 总记 (断桥残雪) 夜气滃南屏,轻岚薄如纸。 钟声出上方,夜渡空江水。 (南屏晚钟) 烟柳幕桃花,红玉沉秋水。 文弱不胜夜,西施刚睡起。 (苏堤春晓) 颊上带微酡,解颐开笑口。 何物醉荷花,暖风原似酒。 (曲院风荷) 深柳叫黄鹂,清音入空翠。 若果有诗肠,不应比鼓吹。 (柳浪闻莺) 残塔临湖岸,颓然一醉翁。 奇情在瓦砾,何必藉人工。 (雷峰夕照) 秋空见皓月,冷气入林皋。
诗句解析 - 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深切思念和长时间未能见到西湖的遗憾。 - 不辰:指不顺的时候,这里指人生遭遇不佳。 - 阔别:长时间的分离。 - 西湖:指的是杭州西湖。 - 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尽管现实中无法见到西湖,但西湖始终存在于诗人的梦境中。 - 无日不入:每天。 - 吾梦中:在梦中。 - 而梦中之西湖,未尝一日别余也:梦中的西湖永远不会与诗人分离。 -
诗句翻译和注释 - 行觞次第到湖湾,不许莺花半刻闲。(欧阳修《西湖》诗) - 行觞:行走时饮酒。 - 次第:顺序,按部就班。 - 湖湾:湖边的弯曲处。 - 不准莺花(即春天的花)有丝毫的闲暇时间:不让鸟儿在花朵上停留,不让人欣赏美景。 - 半刻闲:片刻的空闲,指短暂的休息时间。 - 眼看谁家金络马,日驼春色向孤山。(赵子昂《西湖》诗) - 金络马:装饰着金色络带的马,这里指装饰华丽的骏马。
西湖梦寻 · 总记 重湖叠巘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注释: 1. 重湖叠巘(zhòng hú dié yǎn):形容景色优美,有山有水,层层叠叠。 2. 有三秋桂子:指秋天桂花飘落的香气。 3. 十里荷花:形容荷花开满湖边,形成一片花海。 4. 羌管弄晴:羌族乐器吹奏的声音让天气晴朗起来。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