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大石佛院》诗:
余少爱嬉游,名山恣探讨。
泰岳既危峨,补陀复杳渺。
天竺放光明,齐云集百鸟。
活佛与灵神,金身皆藐小。
自到南明山,石佛出云表。
食指及拇指,七尺犹未了。
宝石更特殊,当年石工巧。
岩石数丈高,止塑一头脑。
量其半截腰,丈六犹嫌少。
问佛凡许长,人天不能晓。
但见往来人,盘旋如虱蚤。
而我独不然,参禅已到老。
入地而摩天,何在非佛道。
色相求如来,巨细皆心造。
我视大佛头,仍然一茎草。
甄龙友《西湖大佛头赞》:
色如黄金,面如满月。
尽大地人,只见一橛。
这首诗是张岱《大石佛院》的诗句,描述了大佛头的特点。
译文:
我少年时喜欢游玩,对名山进行探索。
泰山既危峨,补陀又杳渺。
天竺放光明,齐云集百鸟。
活佛与灵神,金身皆藐小。
自到南明山,石佛出云表。
食指及拇指,七尺犹未了。
宝石更特殊,当年石工巧。
岩石数丈高,止塑一头脑。
量其半截腰,丈六犹嫌少。
问佛凡许长,人天不能晓。
但见往来人,盘旋如虱蚤。
而我独不然,参禅已到老。
入地而摩天,何在非佛道。
色相求如来,巨细皆心造。
我视大佛头,仍然一茎草。
甄龙友《西湖大佛头赞》:
色如黄金,面如满月。
尽大地人,只见一橛。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大佛头的特点,展现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和感悟。首先,诗人通过对比泰山和补陀山,表现了对佛教的敬仰之情;接着,通过对天竺、活佛、灵神等词汇的分析,表达了对佛教的虔诚信仰;最后,通过对大佛头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哲理意味,让人感受到作者对佛教的热爱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