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名画,不胜其湖景佛图之纸贵。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扑不开,牵挽不住。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恐大江以东,断无此二地矣。崇祯庚辰三月,昭庆寺火。是岁及辛已、壬午氵存饥,民强半饿死。壬午虏鲠山东,香客断绝,无有至者,市遂废。辛已夏,余在西湖,但见城中饿殍舁出,扛挽相属。时杭州刘太守梦谦,汴梁人,乡里抽丰者多寓西湖,日以民词馈送。有轻薄子改古诗诮之曰:“山不青山楼不楼,西湖歌舞一时休。
暖风吹得死人臭,还把杭州送汴州。”可作西湖实录。
西湖梦寻·卷一·西湖北路·昭庆寺
宋元名画,不胜其湖景佛图之纸贵。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扑不开,牵挽不住。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恐大江以东,断无此二地矣。崇祯庚辰三月,昭庆寺火。是岁及辛已、壬午饥荒,民强半饿死。壬午虏鲠山东,香客断绝,无有至者,市遂废。辛已夏,余在西湖,但见城中饿殍舁出,扛挽相属。时杭州刘太守梦谦,汴梁人,乡里抽丰者多寓西湖,日以民词馈送。
这首诗描述了西湖的壮丽景色和繁华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灾害的担忧。诗中还提到了昭庆寺火灾、饥荒以及战争等事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生活的困苦。
译文:
宋元名画,不胜其湖景佛图之纸贵。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扑不开,牵挽不住。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恐大江以东,断无此二地矣。崇祯庚辰三月,昭庆寺火。是岁及辛已、壬午饥荒,民强半饿死。壬午虏鲠山东,香客断绝,无有至者,市遂废。辛已夏,余在西湖,但见城中饿殍舁出,扛挽相属。
赏析: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西湖的美丽景色和繁华场景,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动荡和人民生活困苦的现实。诗中通过对比和夸张手法,展现了西湖的壮丽和繁华,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美景的留恋和感慨。此外,诗中还提到了昭庆寺火灾、饥荒以及战争等事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生活的困苦。这些历史事件也为诗歌增添了深度和社会意义。总的来说,这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现实感的优秀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