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
西湖梦寻·序 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未尝一日别余也。 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我梦中之西湖,尚得完全无恙也。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张岱的《西湖七月半》。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及其赏析: 1. 西湖七月半 注释:西湖在农历七月半(也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一个满月)的时候,景色特别迷人。 2. 杭人游湖 注释:杭州人在夏日游玩西湖。 3. 巳出酉归 注释:傍晚时分离开,晚上返回家中。 4. 避月如仇 注释:为了避免月光的照射,人们像躲避仇人一样躲开。 5. 是夕好名 注释:那天晚上,大家都喜欢出去观赏美景
这首诗是关于南京柳麻子,一个说书人的故事,他在表演中对武松打虎的情节进行了生动的描述,使得听众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译文: 南京有个叫柳麻子的人,他满脸都是疤痕和瘤子,但他看起来很悠闲自在。他善于讲故事,一天讲一个故事,收费一两银两。他通常十天前就预定了座位,很少有空位。南京当时有两个非常著名的说书人,一个叫王月生,一个叫柳麻子。我听过他讲述景阳冈武松打虎的故事,与原著有很大的不同
这首诗是明代文徵明所作,描述了他自己的书房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句: - 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城西稍空,腊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不到。后窗墙高于槛,方竹数干,潇潇洒洒,郑子昭“满耳秋声”横披一幅。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如玻璃、云母,坐者恒在清凉世界。图书四壁,充栋连床;鼎彝尊暴,不移而具。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帷之纱幕,以障蚊虹;绿暗侵纱,照面成碧。夏日,建兰、茉莉,芗泽浸人,沁入衣裾
西湖梦寻·序 因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余犹山中人,归自海上,盛称海错之美,乡人竞来共舐其眼。嗟嗟!金齑瑶柱,过舌即空,则舐眼亦何救其馋哉! 注释: 1. 西湖梦寻:张岱的游记集名,记录他游西湖的经历和感受。 2. 七十二则:指书中收录了七十二篇关于西湖的游记或描述。 3. 山中人:指作者自己,身处山区,远离繁华。 4. 归自海上:从海上归来,可能是指作者从海外回到故乡。 5
【注释】 崇祯二年: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公元1629年-1644年。 镇江:今江苏省丹阳市,位于长江北岸,为江南重镇。 兖(zàn):今山东省滕县,古时属兖州郡。 日晡(fù):傍晚时分。 舣舟:停船。 月光倒囊入水:月亮像口袋一样倒映在江水中。 噀天(xùn tiān)为白:噀,喷。噀天,喷向天际。 大惊喜:非常惊喜。 移舟过金山寺:把船移过金山寺。 二鼓:夜半时分。古人将夜分为五更
【注释】 南京:地名,今江苏南京市。濮仲谦(1597-1638):明末清初的竹刻艺人。古貌古心:形容他的长相和气质都很老成。粥粥(zhuō):同“濯濯”,意思是非常干净。无能者:没有才能或技艺的人。然:转折词,表示虽然……但。其技艺之巧:他的雕刻技术十分巧妙。夺天工:超过天然,指雕工高超。竹器:竹子制的器具。勾勒:用线条描画。数刀:几次刻画。竹寸耳:一尺长的竹子。勾勒数刀,价格以两计
于园 于园位于瓜州步五里铺,是一个富人的私家园林。非显者不能进入这里,只有主人才能打开大门。园中并无其他奇特之处,但奇特的是磥石。前堂的石头坡高达2丈,上面种植了几棵果子松,沿着山坡种了一些牡月和芍药,人不能上去,因为石头实在太奇特了。后厅临着大池,池中的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只能走池底,仰视莲花,反而在天上,这是空灵之奇。卧房的槛外,一壑如螺蛳缠绕而下,这是幽深之奇。再往后是一座水阁,长如小船
《西湖七月半》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 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 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 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
诗句: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则报恩塔是也。 译文:中国最大的古董,永乐时期制造的大瓷器,就是报恩塔了。 注释:中国(指中国),大古董(指中国最大的古董),永乐时期制造的大瓷器(指永乐时期制造的大瓷器) 赏析:这首诗以报恩塔为题,赞美了报恩塔的雄伟壮观和历史价值。诗中通过对比“中国的最大古董”和“永乐时期的大瓷器”,突出了报恩塔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辉煌地位。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