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余犹山中人,归自海上,盛称海错之美,乡人竞来共舐其眼。嗟嗟!金齑瑶柱,过舌即空,则舐眼亦何救其馋哉!
岁辛亥七月既望,古剑蝶庵老人张岱题。
西湖梦寻·序
因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余犹山中人,归自海上,盛称海错之美,乡人竞来共舐其眼。嗟嗟!金齑瑶柱,过舌即空,则舐眼亦何救其馋哉!
注释:
- 西湖梦寻:张岱的游记集名,记录他游西湖的经历和感受。
- 七十二则:指书中收录了七十二篇关于西湖的游记或描述。
- 山中人:指作者自己,身处山区,远离繁华。
- 归自海上:从海上归来,可能是指作者从海外回到故乡。
- 盛称:极力称赞。
- 乡人:指家乡的人,可能是作者的同乡。
- 金齑瑶柱:形容美味佳肴,比喻珍贵的东西。
- 过舌即空:吃过后很快就忘记了。
- 舐眼:舔眼睛,形容对美食的喜爱到了极点。
- 岁辛亥七月既望:指的是辛亥年(1911年)七月初一。
- 古剑蝶庵老人张岱题:张岱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画家,这里提到他为这本书题写了书名。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作者游历西湖并感慨美食易逝的诗歌。首句“因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表明作者创作了七十二篇关于西湖的游记,旨在让后世的人们能够通过这些文字了解西湖的美丽。
第二句“余犹山中人,归自海上,盛称海错之美,乡人竞来共舐其眼。”描述了作者虽然身在山中,但依然对外界的美景充满向往,尤其是对于海错(指海鲜)的赞美。而家乡的人也纷纷前来品尝,甚至不惜舔食眼睛以求一尝。这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美食的热爱以及人们对美食的痴迷。
第三句“嗟嗟!金齑瑶柱,过舌即空,则舐眼亦何救其馋哉!”则是作者发出感慨,即使像金齑瑶柱这样珍贵的美食,吃过一次就难以忘怀,但是舔食眼睛又有什么用呢?这里的“金齑瑶柱”和“舐眼”都是对美食的比喻。
整首诗通过对西湖的描述、对美食的赞美以及对家乡的思念,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珍视,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家乡美食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