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城西稍空,腊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不到。后窗墙高于槛,方竹数干,潇潇洒洒,郑子昭“满耳秋声”横披一幅。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如玻璃、云母,坐者恒在清凉世界。图书四壁,充栋连床;鼎彝尊暴,不移而具。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帷之纱幕,以障蚊虹;绿暗侵纱,照面成碧。夏日,建兰、茉莉,芗泽浸人,沁入衣裾。重阳前后,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层,高下列之,颜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冬则梧叶落,蜡梅开,暖日晒窗,红炉毾氍。以昆山石种水仙,列阶趾。春时,四壁下皆山兰,槛前芍药半亩,多有异本。余解衣盘礴,寒暑未尝轻出,思之如在隔世。
这首诗是明代文徵明所作,描述了他自己的书房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句:
- 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城西稍空,腊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不到。后窗墙高于槛,方竹数干,潇潇洒洒,郑子昭“满耳秋声”横披一幅。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如玻璃、云母,坐者恒在清凉世界。图书四壁,充栋连床;鼎彝尊暴,不移而具。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帷之纱幕,以障蚊虹;绿暗侵纱,照面成碧。夏日,建兰、茉莉,芗泽浸人,沁入衣裾。重阳前后,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层,高下列之,颜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冬则梧叶落,蜡梅开,暖日晒窗,红炉毾氍。以昆山石种水仙,列阶趾。春时,四壁下皆山兰,槛前芍药半亩,多有异本。余解衣盘礴,寒暑未尝轻出,思之如在隔世。
译文:
不二斋,高高的梧桐树有三丈高,浓密的树荫覆盖了周围。城西稍微空旷了一些,只有腊梅花来填补空白,只有绿色的天,没有暑热。后窗墙上高于栏杆,种植着几根竹子,它们潇潇洒洒,挂着郑子昭“满耳秋声”的横批一幅。当阳光从天空照射下来,我望向空中,晶莹剔透,仿佛像玻璃、云母一样,坐在那里的人总是处在一个清凉的世界里。书架四面都有书,堆得满满当当;鼎彝、尊器摆放整齐,不会移动。我在左边设置了一个石头床和一张竹桌,用纱帘遮住蚊虫,绿色昏暗侵入纱帘,照在脸上变成了绿色。夏天,建兰花、茉莉花散发出香味,沁人心脾,让人感到舒适。重阳节前后,把菊花移到北窗下,五层高的菊花盆,高高放在下面,颜色明亮,阳光照射在上面,如同秋天的水一样清澈。冬天,梧桐树叶落光了,蜡梅花开放,温暖的光芒照射在窗户上,红色的火炉被盖在上面。用苏州太湖石种的水晶石来摆放水仙花,排列在台阶旁边。春天的时候,书架下的四周都是山兰,门槛前的芍药有半亩那么大,很多都是不同品种。我脱掉衣服坐下来,无论春夏秋冬,都不轻易出门,思念之情就像在另一个世界。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不二斋的生活环境,展现了文徵明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不二斋内外的环境,包括高梧、翠樾、绿天等元素,以及室内外的植物和装饰品,都充满了诗意和画意。此外,诗中还反映了他对四季变化和节日气氛的敏感和喜爱,以及对自然美的深深眷恋。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