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
诗句 鬼谷子 · 权篇: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虫之捍也,必以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知用其所长,而谈者知用其所用也。故曰:“辞言五、曰病、曰怨、曰忧、曰怒、曰喜。”故曰:“病者,感衰气而不神也;怨者,肠绝而无主也;忧者,闭塞而不泄也;怒者
鬼谷子·权篇 说(言论、表达观点)者,说之也;说(陈述)者,资之也,修饰言论者,假之也;假(借用、借助)之言者,益损也。应对(回答、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轻论也。成义(建立正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难言(难以说明或表达)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也。佞(巧言令色、谄媚)言者,谄而于忠:谀(谄媚讨好)言者,博而于智;平言者,决而于勇;戚(忧愁、悲伤)言者,权而于信;静言者,反而于胜
翻译:故对外关系亲近而内心疏远的人,可以游说他对内的政策;相反,对外关系亲密而内心疏远的人,可以游说对内的事务。通过分析对方疑虑,来改变他们的态度;根据对方的见解,来证明你的观点;根据对方的言辞,来达到目的;根据对方的力量和形势,来促成成功;根据对方的弱点和矛盾,来加以利用;通过挑拨离间,使他们心生恐惧;用高超的策略使他们感到不安;用巧妙的手段使他们陷入困境;让他们混淆视听,无法分辨真伪
诗句 1 凡决物,必托于疑者。 注释:任何事物的分析或判断,都需以疑惑为前提。 2. 善其用福,恶其用患; 注释:善于利用好的事物带来的好处,厌恶利用不好的事物带来的危害。 3. 善至于诱也,终无惑偏。 注释:善于诱导他人,最终不会让人产生偏颇的观点。 4. 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 注释:如果事物有利益,去掉其中的利益,就不会被接受。 5. 奇之所托。若有利于善者,隐托于恶
诗句释义: 1. “人主不可不周” —— 君主必须周全考虑,不能只图一己之私。 2. “则群臣生乱” —— 因为君主不周全考虑,会导致群臣之间产生纷争和混乱。 3. “家于其无常也” —— 这指的是国家或组织失去了稳定和常态,变得不稳定。 4. “内外部不通” —— 内部和外部沟通不畅,导致信息无法有效传递。 5. “安知所闻” —— 无法了解外面的情况。 6. “开闭不善” ——
《鬼谷子·反应》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若张置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
翻译: 鬼谷子·谋篇 在为人谋划时,有一条道理是必须要遵循的:必须找到事物的根本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原因来寻求其内在的真实情况。只有当真正理解了事物的真实情况后,才能确立出三个基本的原则:“上”、“中”、“下”。这三个原则互相补充以生成奇策,而这种奇策的产生并不是一开始就显而易见的。就像古代人获取玉石一样,他们必定要借助指南针来确保方向正确。测量、估量和揣测事物的方法,也类似于指南针
诗句解读 1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 - 关键词解释: - "量":衡量、评估。 - "天下之权":指天下的权力、影响力或地位。 - "揣":推测、判断。 - "诸侯之情":指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意图、实力强弱等。 - 译文:古代善于使用天下的人,必须衡量天下的权势,来推测诸侯国的情况。 2. “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 -
以下是对《鬼谷子·摩篇》的逐句解读: 1. 原文: 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之。 - 译文: 制定计划最怕不周全,游说最怕对方不听,办事最怕不能成功。这三点只有圣人才能胜任。 2. 原文: 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 - 译文: 谋划事情必须要周全,必须选择和自己意见相通的人进行游说
摩篇翻译 《摩篇》是鬼谷子所著的一部著作,其中“摩”是指揣摩、洞察的技巧。而“内符”则是运用此技巧的核心所在。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这种方法,其效果必然不为人所知。通过微妙地揣测和探测人们的欲望,然后加以引导,那么内在的策略就会得到响应。这种策略一旦发挥作用,必然有所作为。因此,在适当的时候隐去它,这就像掩盖真相一样,隐藏自己的真实面目,躲避真实的情感。这样人们就不会意识到你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