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
【注释】: 羲之:指王羲之,字逸少。姨:母亲。帖:书信。 “十一”:指十一月十三日,古代以干支纪月。 “遘”:遭遇。 “惨塞”:悲伤、愁苦至极的样子。 “不次”:不是按照常规的次序和方式。 “反”:反而。 【赏析】: 这是一封写给母亲的书信,信中流露出了作者深深的哀痛之情。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 羲之是王羲之的名号,这里用他的名字作为信的标题,表明这封信是写给他的母亲的。在古代
【译文】 九月三日羲之报:敬伦、遮诸人去晦祥禫,情以酸割,念卿伤切诸人岂可堪处,奈何奈何!及书不具。羲之报。 注释: (1)“九月”:指农历九月初一。古人有在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赏菊的习俗,这里说“报”,是写信的意思。 (2)“羲之”: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字。 (3)“报”:回信。 (4)“敬伦”:即张敬伦,东晋时人。 (5)“去晦祥禫”:去掉晦日和吉祥的祭祀。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又称“月晦”
【注释】 羲之:指王羲之,字逸少。 羲之报:王羲之回信。 得十四、十八日书:收到谢安写的第14封信和第18封信。 知问为慰:知道有问候,心中安慰。 寒切:寒冷刺骨。 比:近来。 各佳不:各自都好。 念忧老:担心自己年老。 吞食甚少:吃的东西很少。 劣劣:勉强。 力因谢司马书:因为要感谢谢安的来信。 【赏析】 此诗是王羲之答谢道子信中有关书信往来内容的摘录,表达了他与友人之间亲密无间
初月帖: 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遣信昨至此。旦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 译文: 初月帖: 初月十二日山阴王羲之报告:近日打算寄这封信,但因无人送信,无法寄出。昨日的信到这里。早晨收到上月初十的书信,虽然距离较远,但还是让我感到安慰。你最近还好吗?我身体不佳。现在正在路上行走,心情忧虑疲惫。因为身体原因
诗句解读: 1. 州民帖: - 解释:这是一封来自某位州民的书信或文件,通常用于官方文书中。 2. 王羲之死罪: - 解释:王羲之在这封信中提到了他犯了某种罪行。“死罪”指的是严重的罪名,通常意味着极大的惩罚或死刑。 - 注释:“贤弟逝没”,表达了对已故亲人的哀悼。 3. 贤弟逝没: - 解释:这里的“贤弟”是对已故兄弟的一种尊称,表示对其品德的高度赞扬。而“逝没”则是指去世
译文: 我于三月十六日羲之白,昨天省亲时,不悉,雨快。您是否在家?万石转差也,灸得力不?不得后问,悬悒不知怀君,云当有旨信,迟望其至,仆劣劣,故遣不具,还具示王羲之。 赏析: 《帖》是书信的一种。此帖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写给友人的一封信。 第一行:“羲之白”,这是写信人自称。“羲之”是他的名;“白”就是告诉收信人他的姓名。 第二行:“一昨省,不悉,雨快。”“省”是看望或探望的意思;“不悉”即不知
【注释】 得示,指收到来信。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形容心中有事的样子。吾亦劣劣,也指心中有事的样子。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指王羲之。顿首:古时上下书信都用双手递上,故称“顿首”,表示恭敬。 【赏析】 这是一封谦卑的求教信。诗人对朋友寄来的书信久久不能作答,原因是自己心中有很多疑难之处,无法解决。所以迟迟不能动笔作答,直到有一日太阳出来了,才决定给朋友回复。他希望朋友不要介意
【注释】 二孙女:指作者的侄女。帖(dié):古代一种书写用的木片和纸,上涂以墨,用以题写诗文。 羲之顿首:指羲之在纸上写下“顿首”二字表示悲痛。 不育:没有生育子女。 殇(shāng):夭折,未成年而死。 缠心:萦绕于心。 已:停止的意思,这里用得比较生疏。 十日:十天之内。 岂图:怎想到。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亡儿的诗,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对儿子夭折的悲痛之情。 诗的前两句是说
【注释】 大道:大路。帖:平缓。未然:尚未形成。 【赏析】 此诗写诗人对时局的感慨。前两句是说,大路久已开通,但还没有出现太平景象,这与过去的情况不一样啊!“大道”句暗用《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与先未然耶”即与过去不同。后两句是说,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没有出现贤能的人来治理天下吧!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情况下,对于时局的忧虑和对贤能之人的渴望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注释:送上橘子三百枚,因为还没有到下霜的季节,所以不能多送。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奉橘帖》诗的序文。诗序中说:“余自十五为赋以咏叹之”,可见这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当时他15岁。李白在这首小诗中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描写了橘子的成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