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兹山堪遁迹,上应少微星。 洞里乾坤别,壶中日月明。 道心空自警,尘梦苦难醒。 方峤由来此,虚无隔九溟。 注释: 1. 兹山堪遁迹:这里的山足够隐逸。 2. 上应少微星:天上的星星对应着少微星。 3. 洞里乾坤别:洞穴中天地分开,形容洞内的神秘。 4. 壶中日月明:像壶里的太阳和月亮一样明亮。 5. 道心空自警:修行者的内心空虚,自然能自我警戒。 6. 尘梦苦难醒:尘世的梦难以醒来。 7.
【注释】 凌:超越。丹丘:即丹山,传说中的仙人聚居之地。 树老:指古树参天,人语可闻。 驯:顺从。 云岩:山峰云雾缭绕之处。遗鸟篆:古人刻在崖石上的鸟形印章。 灵湫:神水。 鞭龙起:使龙腾飞。 霖:雨。 九州:指天下。 【赏析】 《游龙山》一诗描写诗人游览龙山的所见所闻。首联写诗人登山探奇,越过碧霄;次联写寻访仙人,进入仙境;三联写山林古木参天,人语可闻;四联写瀑布飞流直下,水声如雷
《别妻侄诗》 秋风扫荡大江边,我行匆匆赴万里。 万里之路何其遥,心怀眷念舅氏情。 清晨攀登岳麓山,暮晚泊舟湘江水。 湘水之秋易感寒,岳云夜来多雨滴。 远在他乡虽有所依,异乡生活非长久之计。 岁末山阴雪纷飞,归途船行正迟缓。 注释: 1. 风吹大江秋 - 描述秋风席卷着大江的景色。 2. 行子适万里 - 行者(指诗人)即将出发,去往遥远的地方。 3. 眷言怀舅氏 - 表达对舅舅的思念之情。 4
《传习录》之门人黄以方录 《传习录》,王守仁的哲学著作,记载了阳明先生的言论与书信。此书记录了王阳明的言行和思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嘉靖丙辰夏四月,钱德洪拜在蕲之崇正书院撰写了这份门人黄以方录,并进行了增刻。此篇记录了钱德洪对《传习录》的理解与感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阳明先生的学说。通过这次增刻,钱德洪希望能使读者能够以实体去理解和体验阳明先生的学说。
【注释】 舒国裳:字国瑞,江西吉安府永丰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状元及第。 曾:曾经。 持:拿。 纸:这里指文章的稿子。 先生:对德洪的尊称。 为书:写文章。 悬笔:悬空挥笔。 顾而笑曰:回头笑着说。 顾:回头。 中:考中。 “养”通“yang”,养身的意思。 还须诵此以求警:还需要诵读这篇文章以作警示。 警:警觉、警惕。 一时:当时候。 在侍诸友:在场的众位朋友。 皆:都。 惕然
诗句 1. "先生起行征思、田,德洪与汝中追送严滩" - 此句描绘了学者王阳明开始出行去思考和实践他的学问时的情景。德洪和汝中跟随他到严滩送别。 2. "汝中举佛家实相、幻相之说" - 这里提到一个关键人物,汝中(即王汝中),他在引用佛教的“实相”和“幻相”概念来讨论问题。 3. "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 - 这是对哲学观念的深入分析:"有"的心代表实际的存在
诗句 ```plaintext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二十五 又曰:“此道至简至易的,亦至精至微的。孔子曰:‘其如示诸掌乎。’且人于掌何日不见?及至问他掌中多少文理,却便不知。即如我‘良知’二字,一讲便明,谁不知得?若欲的见良知,却谁能见得?” ``` - 诗句翻译:先生(王阳明)再次提到“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也很容易理解,但它又是最精致和最微小的。孔子曾经说过
诗句: ``` 问:“人心与物同体,如吾身原是血气流通的,所以谓之同体。若于人便异体了,禽、兽、草、木益远矣!而何谓之同体?” 先生曰:“你只在感应之机上看。岂但禽、兽、草、木,虽天地也与我同体的,鬼神也与我同体的。” 请问。 先生曰:“你看这个天地中间,什么是天地的心?” 对曰:“尝闻人是天地的心。” 曰:“人又什么教做心?” 对曰:“只是一个灵明。” “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
诗句释义及译文: 1. “尝见先生送二三耆宿出门,退坐于中轩,若有忧色。” - 注释:曾看见先生送(送别)了几位年长的学者离开。 - 译文:我亲眼见过先生送别了几位年长的学者,他们离开后,先生坐在室内的中央,面色看起来有点忧愁。 2. “德洪趋进请问。” - 注释:德洪快步向前询问。 - 译文:德洪急忙上前向先生咨询。 3. “先生曰:‘顷与诸老论及此学,真员凿方枘。’ 此道坦如道路
【诗句】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钱德洪跋 嘉靖戊子冬,德洪与王汝中奔师丧,至广信,讣告同门,约三年收录遗言。继后同门各以所记见遗。洪择其切于问正者,合所私录,得若干条。居吴时,将与《文录》并刻矣。适以忧去,未遂。当是时也,四方讲学日众,师门宗旨既明,若无事于赘刻者,故不复萦念。 【译文】 在嘉靖戊子年冬季,钱德洪和王汝中奔向老师的丧礼,到达广信之后,通知了同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