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译文: 先生(王阳明)说:“人生中的大毛病只是一个字,那就是‘傲’。作为儿子傲慢就会不孝顺,作为臣子傲慢就会不忠诚,作为父亲傲慢就会不慈爱,作为朋友傲慢就会不守信义。所以,象和丹朱都不好,也只是因为一个‘傲’字,就决定了他们一生的命运。诸位要常常体会到这一点。人的心灵本是天然的道理,清澈明亮,没有被外界的干扰所沾染,只是保持了本心而已;心胸中切不可有杂念,如果有了杂念就是傲慢。古代圣人有很多优点
诗句释义: - “问:“孔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是圣人果以相助望门弟子否?”:孔子在对话中说,颜回并非是他的辅助者("非助我者也")。这里的“回”指的是孔子的学生颜回。孔子的话表达了一种观点,即真正的学者或弟子应该能够独立思考和学习,不必依赖于老师提供的答案或解答。这反映了孔子对颜回的赞赏,认为颜回能够超越老师的帮助,自己独立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 “是圣人果以相助望门弟子否?”
“夫子说‘性相近’,即孟子说‘性善’,不可专在气质上说。若说气质,如刚与柔对,如何相近得?惟性善则同耳。人生初时善,原是同的,但刚的习于善则为刚善,习于恶则为刚恶;柔的习于善则为柔善,习于恶则为柔恶,便日相远了。” 这首诗出自《传习录·卷下·门人黄以方录·十九》,是王阳明的弟子黄以方所记录。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他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又问:“天地鬼神万物,自古至今都存在,为何我的灵性消失了,一切都没有了?” 王阳明回答说:“现在看死的那些人,他们的灵性和天地、鬼神、万物还在何处?” 【注释】 ①传习录: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的著作。②卷下:指《传习录》的第二部分(下)。③门人黄以方录:指门徒黄以方所记的《传习录》中的第二十一篇。④见在:现存。⑤何没了我的灵明:怎么就没有了我的灵性。⑥俱无了:都没有了。⑦游散:消散,离散
【诗句解析】 先生曾告诉学者们:“心礼上的任何一念都不能滞留,就像眼中不能停留一些尘沙一样。如果只是一点,又能有多少呢?只会让整个眼睛变得模糊不清。” 又说:“这种念头不仅是私念,即便是好的念头也不能完全附着在上面,就好比眼中放入金玉屑,也会让视线变得不清晰。” 【译文及注释】 先生曾对门人黄以方说:“在心灵中,任何一刹那的思绪都不应停滞不前。这正如我们的眼睛不应有丝毫的尘埃
诗句解析 1. 先儒谓鸢飞鱼跃,与‘必有事焉’同一活泼泼地。 - 解释:此句引用了古代儒家关于鸢(老鹰)飞翔和鱼跳跃的论述,认为这些都是生动活泼的现象。接着引出了“必有事焉”,即必须有所专注或实践的主张。 2. 先生曰:“亦是。”天地间活泼泼地,无非此理,便是吾良知的流行不息,‘致良知’便是‘必有事’的功夫。 - 解释:此处先生认同前文的观点,并进一步阐释了天地自然中万物活跃
【诗句解释】 1. 诸公:这里指的是在场的各位门徒。 2. 务要:务必,一定。 3. 立个必为圣人之心:立志成为圣人。 4. 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表示做事要全力以赴,不留余地。 5. 听吾说话,句句得力:指听先生的话,每一句话都能受益。 6. 茫茫荡荡度日:形容生活没有目标、没有追求。 7. 譬如一块死肉:比喻一个人毫无生气、缺乏活力。 8. 打也不知得痛症:不知道疼痛
先输出诗句 门人问曰:“知行如何得合一?且如《中庸》言‘博学之’,又说个‘笃行之’,分明知行是两件。” 门人提问:“如何才能将知识与行动统一起来呢?比如《中庸》上说‘博学之’,又提到‘笃行之’,这两者似乎分开了。” 先生曰:“博学只是事事学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先生说:“博学只是不断探索并实践这世间的真理。而笃行则是对学习永不停止的坚持。” 又问:“《易》‘学以聚之’
诗句释义: 问:“声、色、货、利,恐良知亦不能无。” 先生曰:“固然。但初学用功,却须扫除荡涤,勿使留积,则适然来遇,始不为累,自然顺而应之。良知只在声、色、货、利上用功。能致得良知精精明明,毫发无蔽,则声、色、货、利之交,无非天则流行矣。” 译文: 问:声音,颜色,金钱和利益,恐怕良知也会无法避免? 先生回答:“的确如此。然而,当您开始学习时,需要清除并清洗您的思维,不要留下任何残留物
诗句 一友自叹:“私意萌时,分明自心知得,只是不能使他即去。” 译文 一位朋友感叹说:“当我有私欲萌芽的时候,明明自己知道,但就是控制不住。我无法使他立刻消失。” 注释 - 一友:指的是一位朋友。 - 自叹:表达了这位朋友的感慨。 - “私意萌时”:指心中产生不良的想法或欲望。 - “分明自心知得”:表示他知道自己的想法是不好的。 - “只是不能使他即去”:意味着他知道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