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我们需要逐句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1. 友问:“佛家以手指显出,问曰:‘众曾见否?’众曰:‘见之。’复以手指入袖,问曰:‘众还见否?’众曰:‘不见。’佛说‘还未见性’,此义未明。” 译文:一位朋友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佛教中,人们用手指来显现一些东西,然后提问:‘大家有没有看到呢?’大家回答说:‘看到了!’然后又把手指放进袖子里,再问:‘大家还看到吗?’大家又回答说:‘看不到了
诗句 问:“近来妄念也觉少,亦觉不曾着想定要如何用功,不知此是工夫否?” 译文 弟子问道:“最近我发现我的念头少了,但我也不确定是否真正下定了决心要用功。不知道这样做是否可以称为功夫吗?” 注释 1. 问 - 弟子提出疑问。 2. 近来妄念也觉少 - 表示弟子最近觉察到自己的念头变得少了。 3. 亦觉不曾着想定要如何用功 - 表示弟子虽然意识到念头少了,但不确定是否需要下决心用功。 4
诗句 1. 以方问“尊德性”一条。 2. 先生曰:“‘道问学’即所以‘尊德性’也。晦翁言子静以‘尊德性’诲人,某教人岂不是‘道问学’处多了些子。” 3. 是分‘尊德性’‘道问学’作两件,且如今讲习讨论下许多工夫,无非只是存此心,不失其德行而已。岂有‘尊德性’只空空去尊,更不去问学?问学只是空空去问学,更与德性无关涉?如此,则不知今之所以讲习讨论者,更学何事?” 4. 问“致广大”二句。 5.
【注释】 九:第九。 “念虑”:思考,考虑。 “精微”:精密微妙。 【译文】 说:“思考和考虑的精微,就是对事理的精微。” 赏析: 王阳明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一种思维,而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能,它以客观世界为对象来反映其本质和规律。思维活动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也是认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之一。思维活动包括各种心理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感知、注意、想象、表象、推理等
【注释】 传,传授。 之,代词,指“寂然不动”与“感而遂通”。 未应不是先,指没有动静的时候。 已应不是后,指有动静的时候。 【赏析】 这是王阳明心学的一段经典语录。在这段话中,王阳明阐述了人的内心世界,即人的本体,是常常处于一种寂然不动的状态下。同时,他也认为人的内心世界,是经常处于一个动态变化中的,即经常处于一个感动之中。 “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这两句话
先生曰:“吾与诸公讲‘致知’‘格物’,日日是此,讲一二十年俱是如此。诸君听吾言,实去用功,见吾讲一番,自觉长进一番。否则只作一场话说,虽听之亦何用?” 译文: 先生说道:“我和各位讨论‘致知’、‘格物’,每天都在这个内容上进行深入讲解,经过一二十年都是这样。各位听我讲话,如果能够真正地努力实践,那么听了我的话就会有进步。否则,你只是当作一次谈话而已,虽然听了也有什么用呢?” 注释: -
诗句翻译 门人中有人说邵端峰认为儿童不能格物,只是教他们洒扫、应对的道理。 先生回答说:“洒扫、应对就是一件事物。儿童的良知只到此为止,就去学习洒扫和应对,这是在运用他的良知了。又像儿童知道尊敬先生长者,这也是他的良知之处,所以虽然嬉戏玩耍,但见到先生长者时,就去做揖表示恭敬,这是他能通过致敬师长而体现他的知识与良知了。童子自有童子的方式去格物致知。” 又曰:“我在这里讲的格物
诗句 1 先生因谓之曰:“诸君要识得我立言宗旨。我如今说个心即理是如何,只为世人分心与理为二,故便有许多病痛。” 2. 如五伯攘夷狄、尊周室,都是一个私心,便不当理,人却说他做得当理,只心有未纯。 3. 分心与理为二,其流至于伯道之伪而不自知,故我说个心即理,要使知心、理是一个,便来心上做工夫,不去袭义于外。 4. 故曰:‘夫道,一而已矣。’又曰:‘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
我们需要将这首诗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我们将对每一句的关键词和注解进行解释,最后附上赏析。 1. “以方问曰”:黄以方问孔子说:“先生(孔子)您说的‘格物’,凡是《中庸》的‘慎独’及‘集义’‘博约’等说都是‘格物’的事情。” 2. 翻译:黄以方问孔子说:“先生您讲的‘格物’,凡是《中庸》的‘慎独’以及‘集义’‘博约’等观点都是‘格物’的事吗?” 3. “先生曰”:孔子回答说:“不是的
【注释】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以方录 · 十: 先生,这里是“王阳明”的简称。 今之论性者: 现在人们讨论人性的问题。 纷纷异同: 议论纷纭,各执己见,有各种不同的观点。 皆是说性: 都是谈论人性的问题。 非见性也: 这是对人性问题的一种错误理解,没有真正见到人性的本质。 见性: 见到人性的本质。 是: 是的。 无异同之可言矣: 就没有什么可以争辩的了。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