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方问“尊德性”一条。
先生曰:“‘道问学’即所以‘尊德性’也。晦翁言子静以‘尊德性’诲人,某教人岂不是‘道问学’处多了些子。是分‘尊德性’‘道问学’作两件,且如今讲习讨论下许多工夫,无非只是存此心,不失其德行而已。岂有‘尊德性’只空空去尊,更不去问学?问学只是空空去问学,更与德性无关涉?如此,则不知今之所以讲习讨论者,更学何事?”
问“致广大”二句。
曰:“‘尽精微’即所以‘致广大’也,‘道中庸’即所以‘极高明’也。盖心之本体自是广大底,人不能‘尽精微’,则便为私欲所蔽,有不胜其小者矣。故能细微曲折,无所不尽,则私意不足以蔽之,自无许多障碍遮隔处,如何广大不致?”
又问:“精微还是念虑之精微,事理之精微?”
诗句
- 以方问“尊德性”一条。
- 先生曰:“‘道问学’即所以‘尊德性’也。晦翁言子静以‘尊德性’诲人,某教人岂不是‘道问学’处多了些子。”
- 是分‘尊德性’‘道问学’作两件,且如今讲习讨论下许多工夫,无非只是存此心,不失其德行而已。岂有‘尊德性’只空空去尊,更不去问学?问学只是空空去问学,更与德性无关涉?如此,则不知今之所以讲习讨论者,更学何事?”
- 问“致广大”二句。
- 曰:“‘尽精微’即所以‘致广大’也,‘道中庸’即所以‘极高明’也。盖心之本体自是广大底,人不能‘尽精微’,则便为私欲所蔽,有不胜其小者矣。故能细微曲折,无所不尽,则私意不足以蔽之,自无许多障碍遮隔处,如何广大不致?”
- 又问:“精微还是念虑之精微,事理之精微?”
译文
- 门人黄以方询问关于“尊德性”的条文。
- 王阳明先生说:“‘道问学’就是为了‘尊德性’。朱熹的门徒周子静用‘尊德性’来教导他人,我教授别人难道不是在‘道问学’的地方多了一些吗?这是把‘尊德性’和‘道问学’分开来做,现在通过讲解、讨论花费了那么多功夫,其实不过是存养这个本心,不失去道德修养罢了。哪有‘尊德性’仅仅是白白地去尊崇,而不去进行学习呢?学习仅仅只是白白地去学习,与德性没有关系呢?这样,我们不知道现在的讲解、讨论又学到了什么?”
- 接着他询问“致广大”的两句话。
- 回答:“‘尽精微’就是用来达到‘致广大’的。‘道中庸’也就是用来达到‘极高明’的。人的心本来就具有广大的本性,如果人们不能‘尽精微’,就会被私欲所蒙蔽,就会变得狭隘而不大。因此能够细致周到,没有遗漏,那么私欲就不足以蒙蔽它了,自然就没有那么多的障碍阻碍它的发展了,怎么能实现广大呢?”
- 接着他再次询问:“精细的是指思考或事情上的细节之精致,还是指道德或道理上的细节之精致?”
赏析
这首诗是王阳明《传习录》中的一段对话,主要探讨了“致广大”和“尽精微”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王阳明认为,通过深入探索事物的本质和道理,可以达到道德修养的广阔境界,这就是“致广大”。同时,他也认为只有对细节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才能使道德修养达到精确和深刻,这就是“尽精微”。这两者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细节,可以更好地理解整体和道理,从而推动道德修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