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诗句释义与赏析 原文: 先生曰:“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穷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
这首诗是王阳明的《传习录》中的一段,原文如下: “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视听,手足之知痛痒,此知觉便是心也。” 译文: 心并不是一块血肉,而是所有的感觉和知觉都是心的体现。就像我们用耳朵听声音,用眼睛看东西,用手脚感受疼痛和瘙痒一样。这些感觉和知觉就是我们的心。 注释: 1. “心不是一块血肉”:这句话表达了心的本质不是物质实体,而是一种非物质的精神性存在。 2.
诗句 黄以方问:“博学于文”为随事学存此天理,然则谓‘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说似不相合。” 先生曰:“《诗》《书》六艺,皆是天理之发见,文字都包在其中。考之《诗》《书》六艺,皆所以学存此天理也,不特发见于事为者方为文耳。‘余力学文’亦只‘博学于文’中事。” 或问“学而不思”二句。 曰:“此亦有为而言,其实思即学也。学有所疑,便须思之。‘思而不学’者,盖有此等人,只悬空去思,要想出一个道理
先生曰:“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我解‘格’作‘正’字义,‘物’作‘事’字义。《大学》之所谓‘身’,即耳、目、口、鼻、四肢是也。欲修身,便是要目非礼勿视,耳非礼勿听,口非礼勿言,四肢非礼勿动。要修这个身,身上如何用得工夫?心者身之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
【诗句】: 或疑知行不合一,以“知之匪艰”二句为问。 先生曰:“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 【译文】: 有人提出疑问,认为知道和行动不能统一,因此以“知之匪艰”两句为问题向先生请教。 先生回答说:“人的良知本来就很容易理解,只是无法将良知转化为实际行动,这就变得非常困难。” 【注释】: 1. 或:表示有人提出疑问。 2. 疑:表示有疑问。 3.
诗句释义: 1. 人一日间,古今世界都经过一番,只是人不见耳。 - 解释: 在人的一天之内,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一切都经历了一次循环。 `注释:` "一日" - 指人的一天;"古今世界都经过一番" - 指的是时间的流逝,包括历史长河中的每一个瞬间和时刻。 2. 夜气清明时,无视无听,无思无作,淡然平怀,就是羲皇世界。 - 解释: 当夜晚来临,空气清新宁静时,可以抛开杂念
诗句: ``` 丁亥年九月,先生起复征思、田,将命行时,德洪与汝中论学。 ``` 注释: - 丁亥年(1607年):指明熹宗天启七年的农历九月。 - 先生:指王阳明(王守仁)。 - 起复征思、田:王阳明被朝廷任命去收复思、田等地区。 - 将命行时:准备出行之时。 - 德洪与汝中:王阳明的门人黄省曾和钱德洪。 - 论学:讨论学问。 译文: 在丁亥年九月,王阳明被朝廷重新任命去收复思、田等地区
这首诗是王阳明在1526年归越时所作,记录了他的朋友和弟子们对他的尊敬和仰慕。 译文: 先生刚开始返回越地时,我的朋友和弟子们还很少,但后来,四面八方来游学的人日益增多。从癸未年以后,环绕先生的居住者越来越多,比如天妃、光相诸寺,每当一处住所,常合食的有几十人,夜晚无处可睡,更相邀到一起吃饭,歌声通宵达旦。南镇、禹穴、阳明洞等远近寺庙,只要一走动脚就可以到的地方,没有不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所居之处
【注释】 1. 既而曰:不久之后说。 2. 以后与朋友讲学:以后和朋友们在一起探讨学术。 3. 切不可失了我的宗旨:一定要牢记我的观点。 4.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没有善也没有恶,这是心的本体。 5. 有善有恶是意之动:有好也有坏,这是意念的变动。 6. 知善知恶是良知: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是良知。 7. 为善去恶是格物:行善去恶是求得事物的本源或原理。 8. 只依我这话头随人指点
诗句: 问:“古人论性,各有异同,何者乃为定论?” 译文: 请问,古代的人在讨论人性时,他们的观点各不相同,哪一种才是最终的、正确的答案呢? 注释: 1. 古人:指古代的人。 2. 论性:指讨论人性。 3. 异同:指观点或看法的不同。 4. 定论:指最终的结论或答案。 5. 先生:指某位老师或学者。 6. 性无定体:指人性没有固定的形态或本质。 7. 有自本体上说者,有自发用上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