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诗句 或问“未发、已发”。 先生曰:“只缘后儒将未发、已发分说了,只得劈头说个无未发、已发,使人自思得之。若说有个已发、未发,听者依旧落在后儒见解。若真见得无未发、已发,说个有未发、已发原不妨,原有个未发、已发在。” 问曰:“未发未尝不和,已发未尝不中。譬如钟声未扣,不可谓无,既扣不可谓有,毕竟有个扣与不扣,何如?” 先生曰:“未扣时原是惊天动地,既扣时也只寂天寞地。” 译文
【译文】 癸未年春天,邹谦之来到越中求教,住了几天,先生送他到浮峰告别。那天晚上与陈晦叔、何基等友人乘船到延寿寺住宿。点起蜡烛夜坐,先生感慨不已。 先生说:“江边烟柳,故人忽然在百里之外了!” 一友问说:“先生为何如此思念邹谦之?” 先生说:“曾子所说的‘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像邹谦之这样的人,是很接近这种境界的。” 【注释】 ①传习录
【诗句】 薛尚谦、邹谦之、马子莘、王汝止侍坐,因叹先生自征宁藩已来,天下谤议益众,请各言其故。有言先生功业势位日隆,天下忌之者日众;有言先生之学日明,故为宋儒争是非者亦日博;有言先生自南都以后,同志信从者日众,而四方排阻者日益力。 【译文】 薛尚谦、邹谦之、马子莘、王汝止在一起坐着时,感叹先生自从征讨宁王叛乱后,天下人的议论和指责越来越多,于是他们各自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诗句】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六十六 【译文】 先生(王阳明)教育别人的方法是,一句话能深深打动人心。 有一天,王汝止出去后回来,先生说:“你看到了什么?” 王汝止回答说:“我看到街上都是圣人。” 先生说:“你自己看到街上的人都像圣人那样,而别人看到你又像圣人一样。” 又有一天,董萝石出去后又回来了。 见到先生后说:“今天我看到一个奇怪的事。” 先生问:“什么事?”
译文: 先生说:“泰山并不比平地大,平地有什么可看的?” 先生的话一针见血,剖析了人们常年对外求高、好高骛远的毛病,在座的人都感到惊惧。 注释: 1. 传习录:这是《王阳明全集》中的一本,主要记录了王阳明的言行和思想。 2. 门人黄省曾录:这是黄省曾有所整理和记录的《传习录》。 3. 泰山不如平地大:比喻一个人虽然有才华或者地位很高,但如果没有实际能力或者是没有真正为社会做出贡献,就不值得称道。
诗句解释 1 古乐不作久矣:古代的音乐已经很久没有演奏了。 2. 《韶》之九成,便是舜的一本戏子;《武》之九变,便是武王的一本戏子:这两句说明,虽然古代的音乐不再演奏,但其中蕴含的意义和情感仍然被保留下来。 3. 圣人一生实事,俱播在乐中:圣人的一生事迹都被记录在音乐之中。 4. 有德者闻之,便知他尽善尽美与尽美未尽善处:有道德的人听了这些音乐,就能理解其中的完美和不足之处。 5. 后世作乐
【诗句原文】: 苏秦、张仪之智,也是圣人之资。后世事业文章,许多豪杰名家,只是学得仪、秦故智。仪、秦学术,善揣摸人情,无一些不中人肯綮,故其说不能穷。仪、秦亦是窥见得良知妙用处,但用之于不善尔。 【译文】: 苏秦和张仪的智慧,也是圣人的资质。后代的事业文章,有很多豪杰名家,只是学会了苏秦和张仪的策略。苏秦和张仪的学问,善于揣测人心,没有一点是不符合人的心意的,所以他们的说法不能穷尽
先生曰:“用功到精处,愈着不得言语,说理愈难。若着意在精微上,全体功夫反蔽泥了。” 注释: 门人黄省曾录 · 六十二:这是一本记录王阳明思想的书籍,由门人黄省曾编撰。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六十二:这是王阳明的《传习录》中的一篇文章,记录的是他对门人的提问和答疑。 赏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我们在追求学问的精进时,往往会陷入一种执着于细节的境界,而忽视了整体的理解和把握
杨慈湖并不是没有见解,只是他的见解停留在了“无声无臭”的层面。 杨慈湖(1253年—1327年),字厚卿,浙江慈溪人。元代儒学大师,元初著名儒学家,世称杨慈湖,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他的学说以静为主,以静为体,以动为用,以静制动,主张“动静相生”,认为宇宙万物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杨慈湖的著作有《慈湖遗书》四卷和《慈湖诗》六首。 译文:杨慈湖并不是没有见解
【注释】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守仁的著作《传习录》。卷下:指书中的下卷。门人黄省曾录:黄省曾是王守仁的学生,他的记录叫做“门人黄省曾录”。六十一:指这本书中的第一篇,题目是《大学问》。 【译文】 先生说:“对。” 【赏析】 这首诗是王守仁对学生黄省曾的谈话记录。当时,黄省曾正在学习《大学问》,所以王守仁就与他进行了一次讨论。在这次谈话中,王守仁首先肯定了黄省曾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精神